4月21日下午,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思南之家举行重磅新书《八十本书环游地球》首发式。这本哈佛大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撰写的新作,是一场壮阔的纸上航行——他以八十篇文章、八十本书、八十堂文学课,绘制出世界文学的广阔图景。
活动现场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的八十堂文学课,借助八十部世界文学经典来完成一趟环球旅行。
大卫•丹穆若什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径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达、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尔卡丘克……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宋明炜教授
新书首发式现场,该书译者、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宋明炜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缘起。2020年春夏之交,全球交通停摆,困于家中的丹穆若什在无奈之中找到一条出行路径——他从《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这两本书中得到启发,以自己的书斋为起点,一天一本书,用阅读“前往”一处处城镇乡野。当这个写作计划被发表在哈佛大学网站上后,各国学者、译者纷纷加入,将它们翻译成本国语言。
宋明炜说,他的中文翻译团队是慢慢形成的,最终扩展到18个人。这些译者身处世界各地,也许素未谋面,却每天一同等待新的文章出现、认领翻译任务、细心修订并发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的翻译统筹。我们有个群,大家每天在群里讨论。因为我们开始晚了一点,我们跟原载有14天的时差,我的原则是我们要一期不落,绝对不能掉链子。”
严锋教授
经历了全球性的疫情,人们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愿意在文学经典中找寻生活的答案和内心的慰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说,《八十本书环游地球》超越了知识理论,甚至是文学。“文学好像是这些年比较少被谈的东西,我个人也对文学有怀疑,好像现在已有了各种比文学更好玩、更精彩、更活色生香、更有市场的新艺术。但是丹穆若什教授让我们看到了新契机——虽然感觉文学很虚,不能创造GDP,但在那个全世界停摆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它是最自由的,能够突破隔离、屏障。我们需要连接,每个人都在寻找这种开放,一个门,一扇窗,一座桥,一种连接的方式。这时候,突然发现文学能够把我们联结在一起。这时候文学真的是一种行动,非常有力量。文学把内在和外在打通,让人和人重建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光是通过阅读,而且还通过写作,通过翻译。
张新颖教授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说,自己以前读过丹穆若什写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读之下就被他的书吸引,他不是跟你讨论理论,他是用大量的不同事例讲故事。他的叙述特别清晰明确,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学,而各种各样的文学在不断迁徙流动,这样的文学叫世界文学”。
张新颖认为,《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非常好看的书,“它贯穿着此时此地眼前现实所引出的严肃的关怀”。他说:“这本书有八十篇,它是有头有尾的,结构上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它有一个出发点,途经什么,最后回到起点。阅读到不同篇章,感受不一样。它里面介绍的书,有些我没有读过,有些我很熟悉。如果他讲你很熟悉的东西,你会想如果我讲我会怎么讲。他如果有超出你讲的部分,你会觉得,怎么会这样!会有特别的惊喜或特别的启发。”
由《八十本书环游地球》这本书,宋明炜讲述了他眼中的丹穆若什:“他是一个世界文学的理论家,跟他上课最有趣的地方是,他从来不把理论教条化。比如他讲奥斯卡·王尔德,就戴了一朵红玫瑰进教室。他对世界文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用世界文学的理论来重新阐释文学的时候,他强调的是文学一定要流通才能成为文学。”
他进一步介绍说,很多学者认为文学是不可译的,文学最真实的东西是不能翻译出来的,但丹穆若什认为任何语言被翻译成外文后,即便失掉原有的信息,它也可以获得新的生命。文学包含了书写、制作、问答、阅读、翻译……每个人代入自己的个人体验去接受它,这是文学的总和。谈到今天这个世界,丹穆若什认为大家都有各自的信息茧房,而他竭尽全力让各种各样的文学保持众声喧哗,“丹穆若什对文学的定义,也许在今天的时代,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对文学最好的、最振奋人心的定义。”宋明炜说。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