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地上的家乡》由译林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后时隔十年的全新散文力作,也是其2023年8月凭借长篇小说《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
2013年,刘亮程搬离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乌鲁木齐,入住新疆木垒县菜籽沟村,创办木垒书院并任院长,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在理想与现实间诗意栖居。十年间,他以充沛生命力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其中《捎话》位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前十,《本巴》荣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而这些年的散文篇章则完整系统地收入《大地上的家乡》一书中。
《大地上的家乡》共分三章,分别为“菜籽沟早晨”“大地上的家乡”“长成一棵大槐树”,写作视野从脚下的村庄,延伸至大美新疆,再扩展到祖国的大地河山。他倾情书写植根于日常生活,关于生命哲学、自然哲学与大地家乡的诚挚篇章,以饱蘸爱与慈悲的细腻笔触,写遍悠久温情的世间万物。
“《大地上的家乡》是我十年来的第一部散文。这十年间,我从城市到了乡村,在村庄买了一所老学校,在那里耕读写作养老。在这期间一边收拾这个院子,每天当设计师、泥瓦工、木匠,当然有时候也会做铁匠会做的活,凡是那个院子干的活我都会……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完整的生活,我干的木工活、种菜,甚至家里面养的那些狗、猫的名字,都会在这些散文中。”刘亮程如是说。
某种程度上,《捎话》《本巴》和《大地上的家乡》三部作品均为“回乡”,刘亮程认为写作也是一场语言的回乡,是在远离故土以后的那种乡愁在发挥作用:“我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在回乡之路上。”
木垒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上,是天山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2013年入住后,刘亮程倾力打造木垒书院,以一己之力创建新疆首个艺术家村落,并使其充分发挥活力。所在地菜籽沟村当时仅有一个小商店,如今开了数十个乡村客栈,20多位艺术家建起工作室,每年有60万人进村旅游。他牵头设立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2023年6月开馆的刘亮程文学馆,也逐渐成为新疆重要的文化地标。菜籽沟村的发展,是温润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悉,《大地上的家乡》上市后,刘亮程将在新疆木垒和北京等地,举行形式丰富的活动,与读者共同走近大地上的家乡。另据了解,截至目前,由译林出版社独家运营的“刘亮程作品”(独家典藏版)已正式出版七种,包括全新作品《大地上的家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小说《虚土》《凿空》《捎话》和唯一的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囊括刘亮程全部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刘亮程创作全貌与精神世界。全套书的装帧由“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整体设计,恰当妥帖地呈现刘亮程笔下宇宙混沌、自在自足的文学世界,风格明丽,藏读两宜。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