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宾的思想随笔集《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凝聚了他长期以来的阅读思考与写作体验的精华,由于时间跨度长达三四十年,认知与生命体验都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这本片断集成为复杂的矛盾体。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如何矛盾,它的总体立场和边界还是明晰的,在有限度的波幅范围内进行振动。他以近现代的西哲为基本盘,颇受尼采、康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维特根斯坦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开展他对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语言等关系的理性思考,从而让他从平庸的日常里抽身出来,去关注灵魂、人类思想那些更高远的事物,去尝试构建诗意的世界与诗性的世界,让生命打开一个新的维度。
世宾认为,自由是生命的本质,无知是一个牢笼。要让生命变得丰盈,得到张扬,这种丰盈和张扬也就是爱。爱是自由,自由的生命必须建立在个体丰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你想象的“那个人”。他有限度地审慎地批评现近代西学,比如,他在《基于时代,超越时代》章节说,“康德关于人的灵魂的无限性、灵魂不灭的设想只是强化了道德的力量。而我更相信人的有限性、灵魂必然熄灭的命运”。
世宾是理想主义者、行动存在主义者和英雄主义者,他在遵从自己的内心中追求自由,面对破碎、诡诈、荒诞的世界,保持不可动摇的乐观的挑战勇气,秉承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通过自我拯救让生命变得宽阔而丰饶,行动就是存在,依靠选择和持续行动才能够找到被隐没的生命本质,认为现实的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不必过度在意,要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那样,让失败闪耀出英雄主义光辉来,让人类呈现尊严和高贵来。行动可以塑造本质,本质可能在某些时刻会消隐,但会在行动过程中得以呈现,最终不会缺席。
世宾把语言看得很重,甚至把语言问题看作是写作的根本问题。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存在多视角的立体看法。有时把它视作工具,将其用于探索和建构世界;有时把它视作表象,认为其背后存在一个广大的生命世界;有时又把它视作本体,认为语言就是世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他都只是用文学想象进行空间性的描述,而不是采用逻各斯的方式进行论证,或者用维特根斯坦的方法进行分析,试图用命名式的语言去靠近真相,去靠近日常无法触及的地方。他始终认为“那世界”是存在的,是可以通过语言感知得到的,但它总是充满意外,极具偶然性,在不确定之中存在确定性,甚至把这种现象与量子力学的“坍塌”进行隐喻式的比照,去突破过去的空间,在诗性的维度上建立一个新的空间。他不惜创造“世宾的睡眠”去对接“薛定谔的猫”,只要在叠加状态中来一次“坍塌”,两者就可以在文学空间里实现它的无差别化。世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存在者以存在的名义进行阐发,用感受和体验转换成相应的语言,从而呈现出其描述的多义性。
世宾是完整性写作理论的主要阐述者,这本书以片断集约化的方式体现出其一以贯之的理念。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犹如布罗茨基的黑马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相互寻找构成一种诗歌的命运。
编辑 郑艳艳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