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天气微凉,冷风撩动着他的衣角。
站在兴十四村村西头的麦地里,付华廷精神抖擞,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我一到地里就兴奋,我这一辈子,就离不开土地!”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付华廷,经过风雨,也见过彩虹。
他与共和国同龄,与兴十四村一起长大;当了52年村支部书记,凭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一个穷村子,打造成为了“龙江第一村”。
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波澜壮阔,兴十四村正在腾飞发展,75岁的付华廷老骥伏枥,“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么好,中央对三农工作这么重视,正是发展大好的机遇。就得多干活,多抓事儿,干实事儿。”
又到兴十四村,又见付华廷
兴十四村有多大?大到街路要装红绿灯。
兴十四村有多富?固定资产有25个亿,村民年人均收入8万元。八成村民住独栋花园别墅,吃水、物业免费,口粮免费,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老人有高龄补贴……
兴十四村“引力”有多大?人口一年比一年增多,全村11600人,九千多是外来人口,户籍人口仅1106人。兴十四村的户口相当金贵。
付华廷
走在宽阔的马路上,一辆老款桑塔纳轿车停在路口红绿灯处。
“老书记的车!”眼尖的村党委副书记刘颖说。
隔着玻璃,影影绰绰,只见“老书记”手握方向盘,端坐在驾驶位上,精神十足。
“副驾驶位上坐着的是殷总。”刘颖说,殷总是航空育种专家,是老书记的座上宾。“航空育种小麦要在兴十四村试播,老书记非常重视,这次选用航空育种的小麦,亩产可达650斤以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付华廷跟着爷爷从山东临沂移民到甘南县。当时他只有7岁。
仅有小学文化的付华廷,聪明敏锐,悟性高,能吃苦,由于在生产队表现突出,18岁就光荣入党。
凭借过人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群众、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付华廷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1970年,21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两年后,任村支部书记。
“当村支部书记你得有真本事,得让老百姓信服。”回忆过去,付华廷话语间满满的骄傲与自豪,“当时在生产队割地,我一天能割8亩,铲地我是打头的,200斤一袋粮食一上午我能装4车(20吨)。”
年轻时的付华廷,人高马大,争强好胜,比力气他谁都不服。
1970年,付华廷刚任村支部副书记时,村里种地还全靠人力和牛马,全村耕地不过四千多亩。
要是有台“铁牛”该多好啊!五十多年前,有一台拖拉机是全村人的梦想。当时,买拖拉机需要指标,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
“如何才能整一台拖拉机呢?”付华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招。他组织村民四处买拖拉机配件,零件凑整件,一个月时间,硬是自己动手装配了一台拖拉机。
兴十四村村民别墅
“有了铁牛开荒,村民们士气高涨,当年就开荒4000亩,第二年开荒一万亩,三年开了三万亩地。年粮食产量由10万斤一举提升到500万斤。”
兴十四村一下出了名,付华廷也崭露头角。
为老百姓的事,我可以给人磕头
无工不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付华廷便开始谋划村办企业,干啥呢?
老付想,村里养了不少奶牛,如果开办个乳品厂把不值钱的鲜牛奶变成奶粉肯定赚钱。
当时乳品设备也是按计划下拨,老付托关系找门路费尽周折,终于在上海买到了设备。
1983年8月12日,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兴十四村乳品厂开工,日处理鲜奶10吨,当年盈利65万元。
挣钱了,村里又陆续开办了甜蜜素厂、柠檬酸厂等一批村办企业,红红火火,名扬全省。
“人家看得见你人前显贵,却看不见你人后遭罪。”提起办企业的艰辛经历,老付几度落泪。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航空育种情况
“用玉米菌种做柠檬酸咱在全国是头一份!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去上海请一位姓朱的老专家来指导建厂,人家不愿来,我软磨硬泡跟到他家里,进门就跪地下不起来,使劲磕头,我说你帮帮我,我们全村人忘不了你!”老付说,由于磕头用力过猛,额头鼓起个大包,专家的老伴看不下去,把他拉起来给他揉额头,连连说“这孩子咋这么实诚呢!老朱你赶紧去吧!”“听了这话我当时就哭了……”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这个柠檬酸厂已成为生物科技公司,主打酶制剂,脱胎换骨走上生物技术的新赛道。
“兴十四村的今天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和壮大!”谈起村集体经济,付华廷不禁想起了一段辛酸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核心是分田到户。
“我坚持不分,土地继续由村集体经营。我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是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统分结合,不是搞一刀切。”老付说,“当时形势比较严峻,老伴害怕我犯错误,哭着劝我,说我要是犯了错误她和孩子怎么过。”
“我当时作了最坏打算,三个孩子,两个大的怎么安置,一个小的托付给邻居……”
经过据理力争,最终,上级部门理解默许了付华廷的做法。土地依旧由村集体经营,走以集体经济为主具有兴十四村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说了算,定了干,困难再大也不变!”擦干眼泪,老付坚定地说。
“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是我最大的心愿”
38岁的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是外村嫁过来的。来到村里,她从村史讲解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村党委副书记。
“当时找对象,除了相中男方的人品,兴十四村的户口也是重要参考条件,成为兴十四村村民,意味着享有分房、子女免费教育等各种福利待遇。”像刘颖这样的外嫁女,兴十四村并不少见。
刘颖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两人工资加分红每年收入都不下十几万元,有车有房,生活安逸。
葛绪艳的家位于村四期别墅,家里布置得温馨惬意。51岁的她操着一口山东话,在村煎饼厂摊煎饼,一天工作6小时,月薪三千多,丈夫在村里开车,月薪四千多,加上分红,两人年收入十几万元。“关键是村里福利还好。”葛绪艳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孩子大了,工作了,生活无负担,除了买衣服,也没有啥花钱的地方。粮油免费,物业免费,196.6平方米的二层别墅取暖费只交两千多块钱,过年过节免费发米面油肉鱼,连酱油醋都发。”葛绪艳说,自己是兴十四村的,回山东老家都有面子。
71岁的殷长太儿孙三代一大家住在村三期别墅,儿子儿媳在村电商基地上班,儿子搞管理,儿媳做直播。村里的面粉、煎饼等特产通过儿媳传播到千家万户。
殷长太
殷长太和老伴也不闲着,福利价承包了村里15栋温室和冷棚,种植草莓、香瓜、西瓜,由于品质好,“坐家都不够卖”。
在草莓大棚,殷长太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15栋棚室,一年收入不低于75万元。”
一旁的村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马洪军笑着对记者说,“你想想,殷大爷承包温室冷棚23年了,挣多少钱!”
“看着村民挣钱,日子过好了,我心里就高兴!”在付华廷心目中,能挣钱会过日子就是“好家伙”。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有钱花,才是硬道理,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张选票渗透群众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乐善好施,爱憎分明,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这是兴十四村村民给付华廷的一致评价。
每到村委会和村党委换届选举时,兴十四村在严格履行选举流程的前提下也小有差别,换届选举永远没有提名和候选人。
电商直播让兴十四村特产声名远播
一张白纸就是选票,每次换届,群众和党员都会在这张白纸上重重写下“付华廷”的名字。
甘南县委副书记李英华告诉记者,付华廷的优良工作作风对全县村级治理、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带动并引领了全县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付华廷什么样?
“我们早上七点半上班,他每天七点前必到办公室,上班打卡,他跟普通员工没区别。”刘颖说。
“白天他很少在办公室待着,他不用司机,也不需要人陪同,他的座驾是一台三十多年的老桑塔纳,自己开着去工厂、大棚、庄稼地到处转。他每天必看新闻联播,还让我们也看。”办公室副主任马洪军说。
“他享受正县级待遇,只开退休工资,不拿村里一分钱,与普通村民一样享受村民该有的福利,毫无特殊待遇。”村财务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时,付华廷身上穿的是一件旧夹克,头上戴一顶老式布帽,脚下一双黑色“老头鞋”。
王淑媛说,老书记身上这套行头唯一值钱的是那件夹克服,是大女儿十年前买的,“你看他对村民大方,对自己可抠了。”
兴十四村体育馆
付华廷老两口住在兴十四村居民楼小区,有百十平方米,屋里陈设简单。最奢华的装饰是满墙的彩色照片,都是他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表彰时中央领导人接见他留下的珍贵瞬间。
老伴说,“年轻时,他心思都在工作上,根本不顾家。现在疾病缠身,每天喝中药打四次降糖针,也不知道休息,成天开个车四处跑,不让人省心。”老伴心疼又无可奈何。
脚踩在地里我心里就踏实
4月3日下午,天气凉飕飕的,村头的风刮得挺大。
这天是兴十四村航空育种小麦开播的第一天。下午两点半,老付开着他的座驾来到地头,他在事先有嘱咐,他不到场别播,他要亲眼看看地块平整咋样、农家肥施用多少、种子包衣效果如何以及播种籽粒是否均匀。总之,看到才放心。
老付一到地里就来了精神头
“播吧!”
三台播种机精准定位,精量播种,不一会就跑远了。站在麦地里,付华廷衣角被风掀起,播种机扬起的灰尘让他有些睁不开眼。
老付俯下身子,他是想蹲下,结果没蹲住,一下跪在地上。
他用手指拨开土层,“播深三指厚,土行,肥也行!”
他又问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守海,一亩地播多少籽?
“67斤。”王守海说,按照这个速度,眼前这300亩一下午就能播完,再有两天1500亩全部播完。
“清明有雨雪,正好。这个航天种子一亩地打650斤不成问题。今年种1500亩,明年种5000亩!”老付高兴了,话也多了。他说,“我见了地就高兴,只要脚踩到地里,心里就踏实。”
离开兴十四村之前,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兴十四村村史展览馆,不是寻找忘却的记忆,而是在灵魂深处再接受一次洗礼。
春华秋实,五十多个春秋,付华廷和村民们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同样,这片土地也把无私的爱反哺于这片土地上朴实可爱的人们。
早年在田间劳作的照片,虽然留存不多,但每一幅都值得铭记和致敬。照片上,那个曾经年少的付华廷,站在村民中间,戴个草帽,满面春风,给人一种青春的力量和不服输的激情!
“老书记现在嘴里虽说自己老了,但骨子里依然保留着当年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精气神还在!”王淑媛说。
半个世纪,付华廷带领兴十四村创造了奇迹,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好样板。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付华廷感慨:“过去兴十四村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未来兴十四村的发展要靠守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