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迎来祭扫高峰,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惠州不断强化城乡居民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保障,市民政局正牵头有关部门推进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工作,力争在惠州农村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更好满足群众“逝有所安”。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公墓19个,占地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中公益公墓11个,经营性公墓8个。由于人口老龄化,墓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按照殡葬用地0.4平方米每人(常住人口)的标准,惠州应规划建设殡葬用地约240万平方米,离规划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为有效解决城市常住人口“逝有所安”的问题,目前,仲恺高新区人文纪念园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着。该项目公墓区包含生态墓葬区、综合服务区、烈士陵园等项目,设计总墓位8.92万个,建成后可满足仲恺高新区近20年逝者骨灰安葬需求。
此外,为加快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推进农村地区节约集约用地,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实现“逝有所安”,市民政局正牵头有关部门推进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工作,力争在惠州农村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
在墓地面积上,为了切实实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国家对公墓墓穴的占地面积一直有一个限制标准。根据省政府2011年下发的《关于强化全省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见》,安葬骨灰的墓穴单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经政策允许土葬的遗体单人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不得超过6平方米。
该负责人表示,早期,惠州存在一些建设或售卖的超标准墓地,对于这种老旧墓地的历史遗留大墓,市民政局要求墓园通过增加美化绿化的方式,处理墓地大面积硬化等问题。对早期已经规划设好还未销售的大墓,要求按标准改造后方可销售。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加强公墓的建设和管理,2023年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通知》要求,墓区的规划设计图纸要经本级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才能施工建设,坚决禁止规划建设超面积墓位、超高度墓碑、捆绑销售的行为。加强公墓规划建设,落实墓位销售(出租)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护墓资金提取和使用制度,规范公墓服务收费,规范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租用(购买)行为,指导公墓经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行生态葬法,严格落实公墓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常态执法监督。
公墓是否真的买不起?根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公墓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类,经营性公墓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整体平均价格是高于公益性公墓的。以长青墓园为例,该墓园为经营性墓园,目前墓穴的价位从三万余元到六七万元不等,而惠州11个公益性墓园价格就低很多,其中6个乡镇公益性墓园,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安葬当地户口逝者,如惠城区马安公益性生态墓园针对安置惠城区小金口、水口、马安、河南岸、桥东、江北等街道征地迁坟。
随着“厚养薄葬”观念的深入,节地生态葬观念逐步兴起。从2012年起,我积极倡导节地、文明、绿色的殡葬新风,大力推进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法,共举办海葬树葬活动17场,2000余位逝者骨灰生态安葬,有效缓解了传统墓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此外,各地殡仪馆均设有安置骨灰楼,如市殡仪馆思亲楼近三年已安置骨灰6200余具,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环保和节约的安葬选择。“今年,惠州计划举绿色生态海葬,让节地生态绿色殡葬深入人心,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该负责人表示。
为了做好清明祭扫工作,近日,市民政局联合市林业局召开了2024年全市清明祭扫工作视频会议,传达省会议精神,部署全市清明祭扫工作,成立清明祭扫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
专题会议后,市民政局清明祭扫专班成员到市殡仪馆、墓园开展工作督查,现场指导清明祭扫工作。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落实属地责任,在清明节前后开展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的督促检查,深入查找短板弱项,彻底排查风险隐患,全面堵塞漏洞。
为预防出现紧急事件,市民政局协调公安、医疗机构、交通管理、消防等部门派出工作力量参与清明祭扫驻点保障工作,确保清明祭扫活动平安有序;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加强信号保障,确保网络信号畅通;各殡仪馆增设祭扫场地、停车区域、群众等候休息区,墓园为墓位配置祭扫香炉,避免因上坟祭扫污染环境,也确保了安全祭扫。
清明期间,要求各殡葬服务场所适应群众需求,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延长服务时间,实现祭扫人群有效分流;适当增设服务窗口、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服务。
同时,市民政局也发布2024年清明祭扫倡议及温馨提示,倡导绿色低碳祭扫,建议广大市民通过鲜花祭祀、网络祭祀、踏青遥祭、植树纪念、时空信箱、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故人。市民可登录“粤省事”点击“云祭扫服务”进行网上祭扫或委托祭扫。
文 惠报全媒体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潘松
图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一审:贾潮纬 二审:李柏平 三审:吴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