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深圳:一座敢当企业“试验场”的城市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2024-03-29 17:38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记者观察 | 深圳:一座敢当企业“试验场”的城市

对比网红路线和烟火气,深圳的城市推广显得特别硬核。

深圳市政府新闻办近期举行“打造最佳投资首选地”主题发布会,有记者问“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说,深圳将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最佳“试验场”。

深圳想干什么而甘做企业的试验场?

极速宽带先锋城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数字能源先锋城市、超充之城、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鸿蒙欧拉之城……郭子平一口气给深圳打了七个标签。

她进一步阐述说,深圳将面向民营企业开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低空配送、无人驾驶、充换电设施、全屋智能等应用场景。

每一项目概念的背后,是数个支撑工程;每一个工程的实施,需要分拆为若干任务;每一项任务的完成,就要产生需求和订单。而这些全部向企业开放,给企业提供大展拳脚的机会。

试验是有风险的。作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深圳从来不怕试验,就怕不试验。鼓励创新,当试验场,是深圳的开放,是深圳的勇气;宽容失败,错了再来,是深圳的包容,是深圳的韧性。

事实上,正是一路的试验,让深圳一路成功。

3月28日晚小米新能源汽车亮相,一家没做过汽车的企业,花了三年时间造出车,当晚即收获了5万订单。在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宣布放弃10年造车计划的背景下,中国俨然成了新能源汽车最狂热的田野,而深圳在其中就扮演过先行者、试验者的角色。

10多年前,在众人对新能源汽车不看好、质疑观望之时,深圳率先把全城出租车换成了纯电动车。为了鼓励市民乘坐,政府用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比油车便宜2元,不收燃油费,助力推广。随后,又将公交车换成电车,让电车安全运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而广之。

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示范、推广普及、鼓励消费等环节,深圳持续推出扶持政策,出台数十项地方行业标准,助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商业化运营,逐步成长为新支柱产业。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到179万辆、97万辆,均位列全国第一。

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一次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就是这么说的。

当下的深圳,超充之城悄然成型,低空经济蓄势待发。深圳一直是火热的试验场,一直是未来城市的模样。

甘当企业试验场,就是深圳的硬核力,就是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硬实力。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