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惊讶
大洋彼岸那头
殊不知
在中国的南海之滨深圳
已经玩儿起了“另一种高端局”
意念操控无人机
戴上特制头环
一动念头就能操控无人机
专注度越高,无人机飞得越高
更有趣的是
还能让无人机“眨眼拍照”
再也不担心手抖了
地球上平均每三秒钟
就会有一个人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而今天,不断壮大的脑产业
正在与这一疾病赛跑
在深圳,通过脑机工程设备
就可对老年人进行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
能争取到早期干预的窗口期
目前,脑机工程相关设备进社区的模式
已经在深圳推广了20多家
当科技融合人类脑电波
从研发中心走进日常生活
这段距离
究竟走了多久?
脑机相遇,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人的大脑里拥有大约680亿个神经细胞,数量约等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这些神经元又构成约100万亿个联接点,将复杂的神经首尾相接,总长度超过18万公里。如此复杂的网络让人类拥有了智慧,却也让研究大脑的难度堪比探索宇宙奥秘。
而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里,就藏着破解这个“终极奥秘”的“关键”——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地图”。
按照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的说法,这张初步绘制成型的“大脑地图”是全世界第一次实现猴脑连接图的绘制技术,展示从一个脑区跨到另外一个脑区神经网络是怎么构筑的,相当于是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轨道,为研究大脑功能提供了底层的数据。
光有这些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如何能站在基础研究“巨人的肩膀”上,孵化出“最强大脑”,推动产业的发展?
在深圳,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和企业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大大缩短了创新成果转化的周期。
与此同时,在深圳的脑产业梯队中,不仅仅有科研院所直接孵化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正在聚集。
在这里,脑产业相关企业的办公室紧挨着科研院所的办公室,企业家与科学家成了左邻右舍,可以随时串门,碰撞火花。几家基金公司也能为企业第一时间提供投融资服务。
据央视新闻报道,过去的三年,深圳聚集了100多家重点脑产业企业,这些企业的营收年均增长率超过20%。
这些便利的服务、亮眼的数据,都离不开深圳的超前谋划!
深圳抢占先机扩大“脑版图”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揭牌,并在2016年11月19日正式去筹成立。
2019年,深圳先进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深港脑院。同年,由深圳先进院脑所团队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脑认知脑疾病学术与产业联盟”。
2021年10月,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打造全国首个“拎脑入驻”型专业孵化赋能平台。
2023年,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深圳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创新联盟。
从这些组建的载体来看,贯穿其中的一个关键词便是“产业”。由此可见,从脑科学到脑产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圳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脑机接口相关产品研究。
据统计,目前深圳已聚集了近百家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领域重点企业,2022年深圳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约20亿元,增长率突破20%,预估2025年该产业规模可翻番达40亿元。
数据里的脑机新机遇
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全球脑产业代表性企业已超500家,在下游的30多个应用方向中,医疗方向的企业占比超过56%。
而这其中,中国力量不容小觑。脑结构科学的专利全球共有6036件,中国人的申请量全球领跑,共申请了2126件相关专利,远超美国1851件和韩国451件。北京和广东,这两个脑机产业聚集地区,贡献了全国最多的申请数量。
企业数量方面,中国同样处于领先。在全球脑机接口企业较为活跃的40余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企业数量破百,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动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4个未来产业,10至15年内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未来,深圳有信心在脑科学与脑机工程领域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南方日报等)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