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成功申报2023年中国计生协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项目试点城市(全国共20个,东北三省唯一),一年来,牡丹江持续推动计生协工作全方位提标、提速、提质,并于近日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在全省计生协能力建设培训班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分享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
多元发力:聚焦“生育支持”主题
“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牡丹江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景富介绍说。
牡丹江市计生协聚焦“生育支持”主题多元发力,2023年10月由牡丹江市计生协牵头,与市文明办、卫健委、文广旅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团市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制定《牡丹江市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八部门联动推进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海林市计生协家庭健康促进活动
“计划生育工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墙头上的标语从‘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变成了‘优生优育’。”周景富笑着说,这是顺应时代的变革,也是计生工作的改革。“口号喊得好,就是宣传做得好!”周景富表示,2023年,牡丹江全市各级计生协“健康家·优育”好故事征集活动案例总数95个;“健康家·味道”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案例总数51个;制作发放宣传品数量3.8万余个……围绕“生育支持”和“健康促进”两大主题,牡丹江市计生协组织创作公益宣传动漫12个,分别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快手和抖音号等平台发布20多期,点击量达10万多人次。
“您知道吗?符合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家庭,国家会为夫妻免费进行‘优筛’体检,涵盖19个项目近1000元钱。如果想要二孩,可以带着身份证直接去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享受这项福利。”
“真的吗?国家还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这几天就去预约体检。”在“优生优育”宣传时,牡丹江市计生协工作人员努力将好政策让更多市民获知和享受。
多面布局:融入“大人口、大卫生、大健康”领域
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于学军出席四川省计生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时说:“将计生协工作融入大人口、大卫生、大健康领域。”周景富介绍,牡丹江市在2023年全力推进三大领域工作内容,积极融入,多面布局,取得良好反响。
融入“大人口”。牡丹江市计生协实施人口统计、监测和生育政策落实与家庭发展信息共享,实现人口发展工作更大潜能。2023年2月,牡丹江市计生协积极向上争取“暖心健康包”项目资金6.9万元,发放帮扶健康包4616个。
家庭健康促进培训
融入“大卫生”。发挥用好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建立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机制,截至2023年10月,牡丹江全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双岗联系人”制度落实率均达到100%,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按照每人300元/年的标准,2023年全市共办理计划生育特殊人员住院护理补助保险7235名,县(市、区)财政共支付保险金217.05万元,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了基本的诊疗护理服务保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住院护理补助保险制度。
融入“大健康”。2023年上半年,牡丹江市计生协与专家库成员分别深入西安区、东安区、宁安市、阳明区等地街道、乡村,落实“健康中国”“健康龙江”部署,推进“健康牡丹江”建设,每场受众近200人。此外,牡丹江全市各级计生协利用“5·29会员活动月”,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达1320多场次,共发放宣传册2300余份、宣传海报5700余份,受众达4.3万多人次。
建立阵地:牵头“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随着人口发展步入新时代,计生协也被重新赋予职能定位。牡丹江市计生协主动担起服务乡村振兴、“健康牡丹江”建设大局。
“健康家庭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家庭健康促进是建设健康家庭、提升人口健康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海林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威说,“牡丹江计生协作为‘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的牵头单位,我们计生协的工作人员是传播健康知识、理念、素养等的重要力量。”
“我们在村屯、社区、学校、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建立了五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健康服务中心,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通过阵地建设,基本形成‘1+2+5+N’的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模式。”刘威说。海林市已成功申报2023年全国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综合项目试点城市,共培训家庭健康指导员102名,他们将培训所学知识向村居延伸,已经覆盖到海林市70%的村居。
2022年5月,牡丹江市计生协与牡丹江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弘扬婚育新风 促进家庭健康”倡议书,在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浏览量达10余万人次。2023年10月,牡丹江市计生协牵头,与市爱卫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全市共举办主题推进活动103场次。2023年全年组织各级计生协开展“好家风·健康行”家庭健康主题宣讲活动26次,线上活动参与人数1.7万多人次,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达9000多人次,健康知识理念直接受益达7.7万人次。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