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如何“驯化”人工智能丨南山教师的AI课堂实践与思考

圳闻
2024-03-22 15:13
摘要

教育者如何“驯化”人工智能丨南山教师的AI课堂实践与思考

2024年新春,视频生成模型Sora震撼全球,各行各业都意识到加快推动“AI+”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AI+教育”本就是近些年的热点课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与此相关的提案建议大量涌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在深圳南山,一批极具创新精神的教师其实已经行动起来,将AI引入课堂之中,和学生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样态。


融合:“让教师更有创造性地教”

在传统认知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专注教书,“照本宣科”,较少超越教材设计去思考教学。尽管课标每隔几年会发生调整,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将学习内容与实现路径对齐,但教师工作的本质依然接近在流水线批量“制造”合格的“工艺品”。

当一些教师正陷于“被AI替代”的职业焦虑中时,也有一部分敏锐的教师已经开始拥抱新技术,探寻AI时代教师职业的新定位。他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关键问题——人类的学习过程亟需区分出哪些是只属于人脑的学习,与之相对,哪些内容可以交给机器完成。他们相信教育需要放下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执念,更多转向“亲其师信其道”,以及“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教师刘晓猛就是其中一员。2023年4月,他与一个IT行业的朋友交流时,了解到了生成式AI技术的潜力与“魔力”,随后就开始探索生成式AI如何应用于教育场景。得益于多年来对新技术的关注,他快速成长为南山教师中的大语言模型领跑人——他建立了一个名为“技术派Teacher”的视频号,制作了132条视频,内容都是教老师们如何运用生成式AI辅助教学和工作。

2023年10月,刘晓猛首次展示了一节“AI融合”公开课。时值第39个教师节,刘晓猛打开软件,教学生如何用生成式AI写一首包含教师名字的藏头诗,并编辑一条祝福短信。进入这堂课的关键环节,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个人专属的功能性AI,学生们做出了数学公式生成器、旅行攻略、星球探秘等个性化AI工具,“体会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刘晓猛梦想中的完美课堂是这样的: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指令开展AI绘画,就能创作出彰显个人审美的作品。“我自己正在尝试用文生图大模型,中景远景特写,不同指令内容生成得不一样。南实集团有个美术老师工作室也在做这样的研究,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开发一堂这样的课。”他还尝试通过生成式AI制造一个AI智能体,给数学学科做一个刘徽九章算术的智能体,让AI扮演“图灵”给学生上课。“让一个人工智能来讲,与老师亲自授课,风格肯定完全不同。”他说。

突破:一节AI融合课的诞生

与刘晓猛同样敏锐而富有探索精神的老师,南山还有不少。他们经历了数据采集、人工选择、演变和改善模型的过程,意识到面向人类学习的新阶段,教育者需要探索对AI进行“驯化”。

“要让AI参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弥补算法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知不足。”南二外(集团)赤湾学校教师、广东省第四届教学能力大赛信息技术学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唐明东表示,面对水平能力各异的学生,AI能够提供创意供教师参考。另一方面,他在日常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将AI技术生成的情境融入教学场景,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他们学得更灵活,创作效率往往更高”。

在一堂讲未来职业规划的课上,唐明东告诉学生,随着AI技术发展,人们未来可能遭受一场职业冲击。他让同学们对一张图片开展网络“追踪”,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图片背后的信息。经过以图搜图、查找关键词等步骤,学生初步了解了AI擅长的领域——识别问题并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之后的教学主题是“怎样更好地与AI对话”。“初始问题可以笼统些,然后有选择地提出问题,根据答案调整问题的语言组织方式。”他和学生们一起归纳,采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5W1H”方法,更容易得到准确的回答。

当学生具备一定人工智能素养后,他通过共享文档软件,和学生们探索如何通过运用生成式AI协同编辑,“创作”一篇小说。唐明东发现,当学生互相能看见其他同学在写什么时,会提升思考效率和创意生成速度。这随即引出了他对教学改进的思考:应该在课堂上增加探讨环节,帮助学生探索怎样让AI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深度,生成更多的细节。

涉及人工智能参与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刘晓猛在2024年1月一场针对南山一线教师的培训中谈到,未来工作和生活最需要的其实是“思维能力”,人类只要有严谨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就可以将问题置于人工智能熟悉的领域,然后调动“千军万马”为自己服务。他说,未来的AI能做的事再多,学生们还是需要拥有主体思维意识,具备识别信息准确度、能够完善AI生产内容的能力,这些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方向:让AI辅助学生发出“未来之问”

“作为校长,首先要走进AI,拥抱AI,理解AI,将它作为我们的成长助手。”谈到学校教育如何变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说。深耕跨学科统整项目式学习课程20年,他看到了生成式AI对学校的影响,以及理想的未来教育呈现出的面貌:激活、赋能、发展儿童的可能性,让这种可能性伴随其一生。

在该校刚刚启动的四年级“茶文化”跨学科统整课程中,南科大(集团)二实验信息科技教师杨诗涵尝试了AI融合课程。课程涉及茶的历史、茶与美食的关系、茶文化演变,而这些主题对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学生们思考的深度会直接影响AI所提供答案的质量。在研究方向确定后,她让学生动手展开调查实验,各小组形成相应的调查成果和PPT报告。经过一番摸索,不少学生完成了与AI的磨合,顺利实现项目成果输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因为AI的出现,而剥夺学生自身的探索性。”杨诗涵谈到,课堂上认为老师能够被AI取代的孩子很少,“对于小学生,他们更想跟老师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人际交流和互动,觉得对着机器交流缺乏情感流动”。

对“要不要让AI更多参与课堂”,刘晓猛提出了另一重思考,即“我们要如何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据他观察,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敢质疑老师、提出不同观点,但如果面对的是AI,学生更容易突破人际压力提出独特的看法。通过在课堂普及AI教育,他观察到八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理解人工智能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时想象他们未来的工作场景——身处一个人工智能充分在场的空间,在不断学习和想象的过程中,一步步找到个人存在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新技术的应用是问题,也是路径。“全新的课堂,连接的是学科应用的广阔前景,是科技发展的强国自信。”唐明东在广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以指导学生团队研发的《智慧地下隧道水患预警系统》荣获市科创赛一等奖为例,说明科创教育的最大意义是面向未来开展探索,让学生目光所及皆为教育。

记者 程玉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