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正式发布 将促进金融科技人才自由流通和产业创新发展

读特记者 彭军 通讯员 杨志敏
2020-08-28 09:08
摘要

8月27日,湾区(深圳)金融科技行业人才发展论坛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举行,会上,“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原型产品正式发布,并同步启动《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蓝皮书》和“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协调研究机制”工作。

8月27日,湾区(深圳)金融科技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发展论坛”)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举行,会上,“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原型产品正式发布,并同步启动《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蓝皮书》和“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协调研究机制”工作。

作为“湾区(深圳)金融科技人才节”系列活动的第四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政商学界等各方参与,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人才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未来方向,围绕金融科技人才核心技能和知识体系等热点问题对话,最终形成长期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工作的可行思路、建议和具体举措。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林居正在致辞时表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双区驱动”的框架下,深圳肩负着更全面、更深远、更具战略意义的先行先试重大使命。深圳金融科技的稳定健康创新发展,核心在人才。人才基础是否牢靠,决定了深圳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度、稳健程度、创新程度和国际化程度。

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主任、哈工大深圳区块链研究院院长林熹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金融科技领军人才的底层思维架构和技能树”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大数据出现后,对金融学科的边界和研究模式会产生比较重大的重构,智能化、可信化、个性化、共享化对于改变金融科技人才要求和培育的思维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科技处处长谭忠就“金融科技人才应掌握的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主题发表了见解。他认为,随着海量数据、微观大数据和具有严重缺失数据的出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他提到,近期正在尝试在人工神经网络(ANN)基础上建立预测宏观经济风险能力更强的随机微分方程模型以及微观经济风险识别能力更强的特殊的变分模型,可以更好地用来预测风险和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

在发展论坛上,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深圳前海乐寻坊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锐共同进行了“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的原型产品发布。

周锐介绍,该人才链利用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对深港澳金融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等关键人才信息上链,并支持跨地域第三方查询核验,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以此达到可信验证、信息高效互通的效果。“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是全国首创的金融科技人才创新举措,对推动金融科技人才机制和认证标准建立,促进金融科技人才要素自由流通,推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将极大促进深圳市乃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蓝皮书》和“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协调研究机制”在发展论坛上启动,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与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代表进行签约。

据悉,《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蓝皮书》凝聚了时代的共识,对于涉及金融科技人才的知识体系、教材编写、培训教学、人才认证、职业招聘、考试组织、交流宣贯、推广普及等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传达金融科技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对于金融科技人才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伦理等方面的理解,并且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深港澳三地金融合作的角度阐述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工作的作用和路径。通过编写蓝皮书,将相关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最终形成“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协调研究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跨区域良性流动铺路搭桥,为专业人才和紧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有利条件。

资本市场学院副院长张韶辉就“金融科技人才发展的经验和未来方向”作主旨演讲。他提出,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复合性、显创新特色以及兼备风险意识和互联网思维。通过对金融科技的现状及发展,金融科技人才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的分析,综合考虑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CPA、CFA 等资格认证考试和人才胜任力模型,运用科学的指标构建原则,建立由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3个基本要素组成二级准则层的金融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在圆桌对话中,各位嘉宾以“未来深圳需要打造怎样的金融科技人才体系?”为主题,从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完善金融科技人才的培训体系、标准体系、课程体系及“短平快”地补齐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并为深圳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建言。

编辑 姚静霞

(作者:读特记者 彭军 通讯员 杨志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