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广东样板”,广州市南岗河打造大都市小流域幸福河湖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河清
2024-03-14 18:3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十年来,广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河湖恢复健康,重现生机,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广州市南岗河便是广东河湖十年之变的生动实践之一。

南岗河是广州黄埔人民的“母亲河”,全长24.12公里。河流背山、穿城、面海,坐拥“山水林田湖草”多样化生态格局;流域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大湾区岭南水系的缩影。

它曾经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水质变为劣V类,河道淤塞严重,流域受上游山洪、中游内涝、下游风暴潮多重威胁。

多年来,黄埔区认真答好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部署要求的开篇之作,探索出一条高度城市化地区小流域打造幸福河湖的新路径。

南岗河乘着幸福河湖建设的春风,经系统治理、精心打造而华丽转身,这条十米河宽、百米河滩的蜿蜒小河,成为镶嵌在黄埔城区的绿色长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独特气质的幸福河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介绍,南岗河将防洪排涝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刚性约束,率先开展规划建设项目洪涝安全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从源头破解城市洪涝污治理难题。

实行洪涝共治,构建“上蓄、中滞、外挡、分散调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筑牢安全壁垒。以轻置入的方式,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建设海绵生态系统,南岗河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稳定提升到III类水标准,部分水体达到Ⅱ类。

同时,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营造多样生境,构建韧性河道生态系统。创新推行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的生态修复“三板斧”,保持低水位运行,让淤泥见阳光,中间走活水,形成河底湿地,依靠自然力量修复河道生态。基于“食物链自然法则”,通过微干扰生境设计手法,构建沙洲、浅滩、湿地等24种韧性多样的生境栖息地。据统计,南岗河干流水域面积约49万平方米,但河滩地和缓冲带植被覆盖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

位于南岗河上游的木强水库全面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防洪调蓄、生态补水等功能,保障南岗河生态流量。打造南岗河数字孪生流域,织密水雨情、水质、内涝积水、管网液位、水工程安全等要素自动化监测网络,构建防汛调度、水资源管理、智慧碧道平台等“2+1+N”业务应用平台,为南岗河长效管护再添“利器”。

南岗河更建立起河涌巡查、水面保洁、绿化管养、管网维护、志愿者团体等共计380余人组成的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编织共治网,打通了南岗河管护“最后一公里”。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南岗河治理、日常养护,吸引企业投资3900万元,并在南岗河流域设立“企业河长”,号召沿河企业以主人翁的态度共同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当好水环境“守门员”,凝聚起治水的强大合力。

生态兴则城市兴。漫步在南岗河边,览河赏风光,观鱼听鸟鸣,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目之所及皆是美景,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南岗河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了独特的营商环境,激活了两岸城市腹地,补全城市功能,吸引众多高端人才,聚集大量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南岗河流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聚人、营城、兴业,成为闪耀粤港澳大湾区的“金丝带”“活力带”“幸福带”。

(广东省河长办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河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