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4-03-12 08:55
摘要

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融合集群发展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在特定区域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由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表现出更强的创新驱动力和知识外溢性,具有较强的产业自我升级能力,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佛山是全国工业强市,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但如果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来看,佛山优势并不突出,已形成的“三五成群、十有八九”产业格局当中,8个千亿产业集群有5个是传统产业,显示产业结构仍偏传统。为了扭转这一格局,佛山要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与培育力度,积极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融合集群发展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2月28日,佛山建发云海大健康产业园动工仪式活动在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举行。/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A 现状

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已进入融合发展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模式依次为本地禀赋阶段、全球分工阶段、效率提升阶段、融合发展阶段。本地禀赋阶段和全球分工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传统要素驱动,效率提升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而融合发展阶段则更多地依靠新技术、新要素成为新的驱动力。目前,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突出。进入“十四五”时期,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生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新材料与高端装备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有力引领佛山制造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速增长,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提高。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级不断攀升,在创新平台布局、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加速建设。

仙湖实验室。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明显。从产业基础上看,佛山制造业已形成“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绝佳土壤。佛山国家高新区以“一区五园”的运营模式,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打造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集聚发展特征明显。

B 挑战

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创新能力尚需深化

当前,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客观上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集聚程度尚需提高。从工业地图可以看到,佛山工厂很多,星罗棋布,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同类产业、上下游企业没有很好形成集聚效应。目前佛山多数产业园区往往选择发展多种重点产业,使得园区专业优势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力或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相对缺乏。

产业融资约束亟需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征,这使得其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由于受到行业特性的局限和影响,导致其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要的大量信贷资金。

创新能力建设有待深化。2023年佛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但是仍存在原创不足、科技研发受制于人的问题,企业大量的创新仍然是跟踪创新、改进创新或集成创新,缺乏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

高端人才集聚需要加强。佛山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但与国内领先地区相比,人才储备仍处于落后地位。由此导致无论是招商引资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现有人才的培育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

C 对策

大力推动融合集群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针对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佛山应积极适应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产业链布局、产业创新模式等维度发生的深刻变革,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不断促进研发技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耦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大力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互动

一是推动产业链横向融合。即实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围绕佛山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对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汽车智能电子芯片、手机核心芯片等领域产业链集群。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深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加快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融合区块链技术与量子通信技术,利用量子通信技术特点,增强区块链加密技术安全性。对于前沿新材料产业,将其与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生物医药以及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融合培育,延伸产业链条。

广东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二是大力推动产业链纵向融合。即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形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与应用等环节完备的企业集群。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形成原材料、成套生产设备、研发设计、加工组装、产品应用等环节完备的企业集群。对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加快形成控制系统、机器人本体、传感器、伺服系统等全链条完备的企业集群。对于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依托覆盖区块链全产业链条的产业技术图谱,加快形成集区块链技术集成、量子信息产业关键材料、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对于前沿新材料产业,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加快形成集铝锭、铝棒、挤压机、模具、涂料、隔热条、五金件、检测设备等环节于一体的先进材料企业集群。

三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群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融合。在供给端加大对产业链上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整合,推动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技术革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快实现产业端与创新端的融合。在需求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重组各方资源,加大场景开发力度,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探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场景落地,实现产业端与需求端的深度融合。

2、着力完善战略新兴产业融资体系

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服务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新兴产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规划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性企业拓展融资来源。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投资基金,采取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股等方式,共同设立或增资现有创业投资基金。

二是提高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融资扶持力度。依托产业链链主单位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及投资者,投资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融资扶持。支持行业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让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容易获取社会资金。

三是探索新兴产业融资新模式新手段。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探索组建具有佛山产业特色的“科技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贷款、股权投资或债券融资,同时提供全方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资本结构和财务管理等管理咨询服务。积极推动建立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探索重大设备和关键技术的租赁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

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

一是加快世界级研发机构培育。加大力度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等建成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推动全球创新要素战略合作,产出更多世界级“并跑”“领跑”成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支持创新机构牵头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探索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体系,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向佛山集聚。

季华实验室。/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二是支持世界级创新企业培育。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为突破口,加大培育世界级创新企业的实施力度,研究制定具有竞争性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提升佛企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整合力和生产网络参与度。系统梳理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布局,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下,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充分依托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等科技力量,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是积聚力量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市属企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强强联合,组建高能级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全产业链开展基础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联合攻关,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示范—产业转化”协同创新链,推动创新主体同频共振。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管理新需求,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监督制度创新,加大创新群体利益保护,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潜能。

4、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一是释放链主企业创新策源作用。发挥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集群内链主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打造配套创新服务平台,针对链主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效率;积极围绕链主企业完善产业创新链条,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塑造具备强大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能力;发挥链主企业创新溢出效应,鼓励链主企业人员创新创业,裂变形成一批相关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集群内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融合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建立起与集群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面向集群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统筹推进融合型人才培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融合型人才规模。推进实施精准化融合型人才引进制度,实行紧缺融合型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融合型人才选拔培养,积极开展集群所需融合创新人才选拔工作,实施融合型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批高素质融合型创新人才。

三是完善引进创新产业链条配套。积极培育本地配套产业链条企业,明确围绕龙头或优势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引入力度,加强相关产业链创新链布局谋划,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新动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入一批关键配套企业。

四是优化自主创新创业发展氛围。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形成包容失败的商业文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鼓励创造、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依托集群发展基础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研判,积极引入全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前瞻布局发展新技术新产业。

5、强化产业政策战略引导作用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把握行业变革方向、发展大势,围绕难以适应需求变化的供给约束堵点、卡点和脆弱点,坚持系统观念、区分轻重缓急,围绕各细分产业特征,制定各细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加快补齐短板、练好内功、站稳脚跟。

二是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效果广、关联因素多,具有先导性、战略性等特征,需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界定清楚科技快速发展对产业边界、产业业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治理、产业布局的影响,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科学处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中的当前与长远、基础与前沿、自主与开放等方面的关系,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以高质量、自主可控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并且创造新的需求。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和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广,具有复杂多样性、技术密集性等特征,需要针对行业的不同特征、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区域禀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设计不同领域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路径,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

(根据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佛山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路径研究》(暨南大学陈林)研究成果整理;来源:佛山市社科联)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