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为何频现?来看深圳生态如何“野性”作答→

读特客户端综合
2024-03-13 16:1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是时候感受一下深圳“野性都市”的一面了!

高楼林立、现代化、科技感……

这是深圳长久以来为人所熟知的标签


当下正值春暖花开的好时节

楼宇之外苍翠欲滴的深圳好景

是否已经让你蠢蠢欲动?

别犹豫!是时候迈出大步

感受深圳“野性都市”的一面了!

这不,先出去耍的人

已经投喂过野猪啦!

梧桐山的“拦路”二师兄


近日,梧桐山的野猪又火上了热搜。有别于人们对野猪“凶怕丑”的印象,不少前去爬山的网友反映自己偶遇梧桐山小野猪霸气“拦路”,它们完全不怕行人,还很享受的样子,模样也挺可爱。相关话题“深圳生态好到与野猪共欢乐”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喊话梧桐山小野猪正式“出道”。

网友分享的梧桐山偶遇野猪图片。

网友参与话题讨论。

此前,梧桐山园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曾向读特记者证实,山里的野猪确实存在并且是野生的。园区内每天都有巡逻岗,对山里的树木生态和野生动物等生存情况进行排查。

要有高楼大厦

也要有宜居生态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深圳生态的野性美

可不止于被巡查关照的小野猪

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宜居生态不仅仅是强调人的宜居,深圳的绿水青山也一直是野生动物的乐居天堂。来看看天上飞的珍禽,地上跑的瑞兽,到底为什么都选择“落户”深圳吧。

红树林里的“排排睡”候鸟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核心的深圳湾,是中国东部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每年都将吸引10至20万只候鸟在这里补充能量、越过寒冬。

它们种类繁多,样态各异,在滩涂上或“排队大睡”或觅食嬉戏,吸引许多市民前去打卡拍照。而候鸟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栖息的时段,也被称为深圳的黄金观鸟季。

福田红树林湿地出现“鸟挤鸟”“排排睡”的热闹场面。

据统计,每年来深圳过冬的候鸟有黑尾塍鹬、红脚鹬、金斑鸻等,最多高达189种,其中20多种属于国际、国内重点保护珍稀品种,不乏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极度珍稀鸟类。

深圳“明星鸟”黑脸琵鹭。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久前,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粮仓。”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介绍,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灵魂,鸟类愿不愿意来到深圳湾、在这里吃得好不好,是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为大力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圳因地制宜开展了一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滩涂等措施,自2020年以来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

除了候鸟群,还有在深圳市城区二十几年没有出现的欧亚水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在红树林里穿梭活动。

公园里的“原住民”猕猴


说起深圳野生动物,怎能不提“老网红”——猴子。去年10月,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在深圳老街地铁站拍到猴子。

老街地铁站口的猴子。

只见猴哥端坐地铁站口顶棚之上,无视来人,若有所思。对此,有网友根据猴子的行动轨迹,猜测也许它是来自塘朗山的猕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到塘朗山寻找“吗喽”,成为不少市民登山的项目之一,以至于有人说塘朗山是深圳版的“花果山”。

身为塘朗山上的“原住民”,这些“吗喽”通常结伴而行,与过路的行人偶遇在登山道上,熟视无睹地自顾自玩耍,等到有市民掏出吃食投喂,它们才愿意互动一下。

游客正在拍摄塘朗山的猕猴。

塘朗山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达到87%,生态保护良好。这也是野生猕猴之所以选择在这一片青山密林中,栖息成为隐藏“原住民”的原因。除了网红猕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生长在塘朗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乌雕也游弋其中。

都市里的“巡山”豹猫


豹猫作为深圳唯一已知的野生猫科动物,是一种对栖息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珍稀野生动物,属于食物链上层物种,通常栖息于人为干扰较少的郊野森林与滨海红树林。

而这样的隐秘生灵却曾现身于繁华都会边的城市湿地公园。

2022年5月,深圳市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发现了七只豹猫,相当于存在了一个稳定的豹猫小种群。

豹猫。

华侨城湿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欢乐海岸,处于现代化大都市腹地。此次豹猫种群的发现属于全国乃至世界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现豹猫活动,说明通过多年的保护性修复,华侨城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

今年1月23日,刚刚启用的深圳鲲鹏径一号桥迎来首个野生“过客”,红外摄像头首次记录到野生豹猫过桥穿行。而这位野生“过客”的穿行,正说明了该桥生态设计效果初步显现。

据了解,鲲鹏径一号桥连接了梅林山和银湖山两座山体,集郊野步道、生态廊道于一体。桥上供人走动的步道,仅占桥面的十分之一,其余的地方都修成山林模样,接近自然山体形态,作为专为野生动物设计的廊道,用来方便动物迁徙、觅食穿行。

鲲鹏径一号桥。

而早在2019年5月,华侨城湿地公园已发现5只豹猫。2022年10月,也有市民在深圳湾公园拍摄到了野生豹猫涉水觅食的画面。

豹猫从深圳湾浅滩涉水而过。周林虹 摄

豹猫与都市,原本难以关联的二者,如今在深圳市已成为并不鲜见的生态景象。

嬉戏在深圳的“水上大熊猫”


2024年1月,深圳盐田海事局执法人员在盐田港区巡航过程中,发现一条白海豚在盐田港西港区附近悠然嬉戏。工作人员介绍,“白海豚的出现说明盐田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看来海豚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啦。”

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中华白海豚活动对海域水质的要求极高,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据悉,中华白海豚已经多次光顾深圳海域,往年也常有市民发现海豚踪影。

2023年4月,广东海警局东山艇在深圳湾附近海域开展日常巡航时偶遇一群白海豚,执法员随即下令降低航速为其“护航”。

2019年大年三十晚,白海豚一家三口现身蛇口邮轮码头附近海域,给深圳人拜年。它们一度距离蛇口邮轮母港,仅50米之遥。时隔两年后,外籍摄影师在南山采风之旅中也曾巧遇中华白海豚。

出现在深圳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图源:Isaac Cohen

“神奇动物”为何频现深圳?

据了解,深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截至2023年5月,全市累计记录自然分布的陆域野生脊椎动物共计650种,其中鱼类(含汽水区鱼类)83种、两栖动物23种、爬行动物63种、鸟类426种、哺乳动物55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95种,主要分布在深圳湾和东部的梧桐山、三洲田、排牙山、七娘山等区域。

深圳还有自然保护地25个、城市公园1206个,森林覆盖率约为40%,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特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动物邻居“安家”深圳。

深圳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正是因为这些美丽灵动的“邻居”,深圳生态所拥有的野性美才得以更好地诠释,它们是深圳生态质量的完美写照。

(综合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梧桐山风景区、红树林基金会、深圳地铁、创新南山、幸福福田、深圳微时光)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