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帮扶 初心不改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干部曾庆伟援派工作纪实
读特记者 方慕冰 通讯员 莘祖轩
2020-08-27 19:28

近十年的扶贫生涯,在深圳市公安局扶贫工作驻村队长曾庆伟身上落下深深烙印。这个一直在城市长大,毕业后就进入警察队伍、此前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汉子,通过扶贫,补上了自己农村工作这一课。

从2009年至2015年,曾庆伟先后参加了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和寮镇朱埇村、西埇村、塘拱村三个村及陆丰市大陂村两轮扶贫工作。2016年,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他又第一时间报名,赴陆丰市陂洋镇双坑村开展新一轮的扶贫工作。

集资搞水利工程、引进高产农作物、抓党建建设培养带头人和接班人、为贫困户改造住房提供就业……曾庆伟的汽车后备箱常常塞满了带给贫困户子女的书籍和饼干,奔走在深圳和汕尾之间。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这些年——“怎么把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我们扶贫干部不仅要有情怀,也要脚踏实地,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夯实贫困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堡垒

2013年的7月,曾庆伟抵达陆丰市的大陂村驻村。那时,大陂村村委会是一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瓦房,年久失修,跟人说话只敢坐在门口的院子里。“村组织阵地弱化”的景象让曾庆伟深深震撼。他深知,“在老百姓眼里,党组织代表党的形象。关键是要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头人选好了,支部建起来了,才有凝聚力。”

对此,曾庆伟严格推进村务民主集中制,规范村“两委”科学、民主决策流程,培养本村年轻优秀党员为村干部,认真开展“三会一课”。通过定期举办学习讨论和“七一”等专题培训活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改进班子作风,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明显提升。通过一系列整改,曾庆伟欣慰地告诉记者,“去年过年的时候,村民自觉组织起来搞卫生,这样自发的改变特别有说服力。”

一个村只有建立起一个好的党支部,选一个好的带头人,才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为了培养带头人,曾庆伟和村里许多优秀青年成为“忘年交”,“我们在大陂村培养了一个退伍年轻人做‘接班人’,还送他去读夜大。”曾庆伟高兴地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聊天记录,“他前几天刚刚把夜大毕业证发给我看,特别自豪!”

作为一名老警察,曾庆伟一方面需要考虑扶贫工作队的安全,同时也要努力争取群众的理解,得到村干部的配合。

经过反复的摸索、讨论,曾庆伟借鉴110报警服务台“有危难找民警”的理念,向全体村民派发一张联系卡。他在村里专门设立一间值班室,派人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轮流值班收集、协调解决村民的困难。一条联系热线,将扶贫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心系每一个贫困户

驻村期间,曾庆伟的心始终牵挂着贫困户的安危冷暖。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访上草洋村民小组冯水家的场景,他儿子因车祸腿部骨折,躺在狭小的客厅里。冯水自己连睡觉的房间都没有,只能在院里的树底下,拿雨布搭个棚子搞块木板做床,“八九十岁的人了,躺在那里,我们看着都很心酸。”

为了解决实际困难,曾庆伟帮助冯水申请低保,为他家里小孩申请免费入学,还为他筹集2万元,帮助其改造住房。“我们还想着帮他们寻找谋生手段,让冯水的儿媳妇种菜卖菜补贴家用。”曾庆伟还积极协调深圳市公安局43个帮扶责任单位进村开展帮扶活动,不仅为每家贫困户送上米、油等生活物资,还额外资助1000元。

陆丰市陂洋镇双坑村紧靠324国道,在走访的过程中,曾庆伟发现,由于324国道和其他道路在此汇合,比较容易发生事故,很多贫困户都是因交通事故致残致贫。为了“治本”,曾庆伟找到交管局,在双坑村装了几组红绿灯。来往车辆的车速降下来了,伤亡事故也没有了。曾庆伟笑着说,“很多乡贤都说我们的红绿灯跟深圳的一模一样,也是大城市了!”

产业“造血”,授人以渔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

曾庆伟记得自己刚到汕尾扶贫时,“很多老百姓迷茫地坐在河边,不知道脱贫自己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城里人到农村,“连禾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真正到田间地头帮助百姓务农其实意义不大”。曾庆伟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要把深圳的高端技术和前沿信息带到汕尾。同样是水稻,村民们种的传统水稻大概亩产400斤,但在引进新品种后,亩产可以涨到1000-1100斤。

“我们还利用深圳的市场优势,把农产品变为商品,这才能挣钱。”曾庆伟阐述他对于农产品销售的思路。“就拿这边的红薯来说,从农民手中收购大约四五毛一斤,批发价大概是一块三,大家在市场上购买约三块多”,曾庆伟说,他联合深圳相关的农批市场,打通收购环节,让红薯直接从农民的田地里走到市民的餐桌上。“价格上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

曾庆伟还以双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牛牯岭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为基础,与正大公司合作,发展优势产业,广泛发动农户积极参与。目前,已投入扶贫资金235万元,双泰农业合作社种植牛大力、沉香树以及菠萝等果树60余亩,带动68户贫困户参与,吸纳了16名贫困人员就业。牛牯岭合作社以养鸡为主导产业,带动85户分散养殖户参与,并解决了20多名贫困人员就近就业问题。

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曾庆伟亲眼看到,台风天下大雨时,农田积水严重,许多农田被淹,粮食收成损失惨重。“水一淹啥都没了,鱼塘也没了,水稻谷子一泡就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庆伟通过申报使用新时期扶贫资金,实施农田引水渠道等6个微小型项目,以抓基础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他发动乡贤捐资200多万元,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以及龙潭灌渠二分灌4.8公里修建工程,保障了村里1300亩耕地灌溉需求,为600余户农户带来收益,也为农民秋收及来年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方慕冰 通讯员 莘祖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