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伦是音乐家、诗人,2016 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今年 8 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他生平唯一的实验文本《狼蛛》。
1964 至 1966 年间,正值创作巅峰时期的鲍勃 · 迪伦写下了一部难以被定义的作品。本书内容以阿瑞莎为贯连全书的主角,采用破格的文学手法写就。书稿读来似断而续,暗藏富于音乐性的节奏韵律;从细处看,似通不通,从整体看,方知其实是一部架构严谨、逻辑缜密,且甚具实验色彩的文艺作品。本书间接地保留了许多迪伦上世纪 60 年代所作歌词的雏形,除了直观作者本人的创作思路,更可窥看其知识背景和思想面貌:在书中,20 世纪 60 年代肯尼迪执政期间,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各层面交织冲撞的景况,被迪伦以意识流手法割裂、打乱,重新编排,织入不少歌词的原形或变体,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现实之歌。这是极具实验色彩的文本,也是兰波、凯鲁亚克、金斯堡的交响与变形。
一如迪伦在音乐界做出的革新,他也为"在线视听一代"重新复苏了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即辽阔的神话口述传统。本书用语整饬、精确,有一以贯之的数个主题和中心,其语言本身也体现了其所处的音声采录时代。小说的语言为人声而谱写,仿佛可以直接进行现场演出和诵读。迪伦作为唱作人的底蕴,以及作为文学写作者的资质,都在这本书中得以体现。
人们通常是以"歌手""唱作人"的身份标签来定义和认识迪伦,这严重地低估了他作为自由书写者的创造力。《狼蛛》语言看似混乱,却是一部内容扎实的实验作品,既可以视其中篇幅为散文诗来品读,也可把它们看作小说。读者读这部作品,无需将其中出现的人物与现实社会中的同名同姓者一一对应,而应抱着某种幻游精神,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开展一场颠覆文学书写和阅读习惯之规则的冒险。
《狼蛛》
(美)鲍勃 · 迪伦 著 罗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8 月出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