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2月29日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这个特别的数字令罕见病的“罕见”犹显深刻。
提起罕见病,较为被公众所知的是血友病、“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月亮孩子”、“瓷娃娃”等,看似美丽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锥心的痛。
病种极其罕见、种类繁多、长时间无法确诊、无药可彻底根治、特效药昂贵、危及生命……他们的人生,从诞生一刻就进入了“困难模式”,求医路上每一个环节的考验,都是罕见病患者不得不面对的防治困境。
终身服药的“幸运”
小智(化名)爱笑,一双鹿眼笑起来像弯弯的月牙,能跑能跳像个健康的孩子。如果在街上和他擦肩而过,绝对不会将他与罕见病“铜娃娃”联系起来。
3岁那年,小智即将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求学阶段,一张“转氨酶数据异常”的体检报告将他拦在幼儿园门外。小智的父母拿着体检报告辗转各地求医问诊,最终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全球发病率在一万分之零点二五至一万分之四。患者由于排铜功能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肝脏、大脑、眼部等器官沉积,引发一系列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又被称为“铜娃娃”。
确诊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母亲张女士迟迟说不出话,她无法相信活泼可爱的儿子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需要终身服用排铜药,避免铜在体内继续沉积。
终身服药,对于“铜娃娃”而言,是不幸中的万幸。作为少数可治的罕见病之一,经过长期规范的排铜治疗或肝移植治疗,“铜娃娃”的寿命可大幅延长。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很多患者可回归正常的生活。
“铜娃娃”的每个年龄段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起病形式也多种多样,随着体内铜沉积量的增加,患儿逐渐出现器官受损的症状。学龄前儿童症状主要以肝脏损伤为主,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是肾脏损伤、贫血损伤、关节损伤等,甚至还有以急性肝衰起病的。
“肝豆状核变性常见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3岁-6岁之间,甚至有些是青少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感染、肝病病区副主任医师李丽介绍,当孩子在0-3岁期间,铜还没有累计到一定程度,未造成脏器的损害。即便是做肝功能检查,数据也是处于正常范围内,不少患儿在幼儿园体检时才发现转氨酶数据异常,高于常人的一、两倍。
确诊后,小智每天必须服药,并且通过低铜饮食控制病情。“我知道每天要吃药,不能吃巧克力和海鲜这些东西,吃了会不舒服。”在医生和父母的叮嘱下,如今已6岁的小智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却早已将“吃药”和“忌口”牢记脑海里。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其一级亲属进行常规筛查。”李丽提醒,若亲属中有孩子被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其兄弟姐妹以及父母等一级亲属,必须要同时筛查,看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特别是孕时需要做羊水穿刺进行基因筛查,尽早进行预防。
把“当下”活精彩
“妈妈,这张椅子有点高,要换一张矮点的。”2月25日,11岁的小诺(化名)用手撑着扶手,动作缓慢地落座,随后在市妇幼保健院举行的罕见病义诊活动中弹奏了一曲古筝。虽然是DMD患者,他的人生目前过得充实而精彩。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多在3至5岁起病,9至12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多数患者因呼吸或心力衰竭在30岁前死亡。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DMD发病率约1/3850,因此又被成为“罕见病中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四肢及躯干肌肉无力萎缩、骨骼变形、呼吸功能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等。
小诺出生时,经过新生儿科医生筛查,一切正常。邓女士和家人欣喜若狂,设想儿子将来必定健康、阳光地成长。
生活给小诺的第一次重击发生在入园体检时,邓女士从此走上一条困难重重的求医之路,不断地检查和比对后,最终在广州医院被确诊为DMD。
“我心里充满了愤怒和悲伤,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我的孩子依然每天乐呵呵,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曾经,邓女士度过了大半年的消沉生活,重击过后,除了自愈别无他法。就像荒芜的石缝里挣扎着长出的野花,只有不放弃,才能活下去。
在市妇幼心愿墙上,DMD患者和家属写上心底的心愿。
因为DMD,小诺心肺功能比较弱,邓女士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健康管理课程和中医养生;因为服用激素,小诺需要控制体重,邓女士每天在营养配餐上下功夫,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给小诺做康复;为了锻炼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小诺学习游泳并顺利通过了一百米游泳考核……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让小诺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
“我的孩子很棒,他说长大要当钢琴老师,想当歌手。”为了帮助小诺实现梦想,邓女士先后替他报了古筝和钢琴班,两年学习后,古筝已经达到六级水平,钢琴学习也已提上日程。
确诊后的生活,小诺和邓女士一路升级打怪,不断学习一项项技能,完成一个个挑战。随着年龄增长,小诺上楼梯开始变得困难,但还是经常问妈妈,“妈妈,等我腿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去踢足球了?”面对小诺的问题,邓女士不敢设想未来,只有选择过好“当下”。
社会各界的探索
自从小诺患病后,每个月支出在激素、保健品和康复理疗三个项目超过5000元。“保健品大约一个月1500-2000元之间,康复理疗大约2000-3000元左右。”邓女士说,国内激素价格便宜,但副作用远不比国外激素小,一款近日上市的国外温和激素的价格按体重用量,每公斤用量需要花费1万多人民币。
每一个罕见病家庭,心底最期盼的愿望就是“有医可保”“有药可选”。曾经,经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后,70万一针的“天价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走下神坛”降至3.3万元一针,给不少SMA家庭带来希望的曙光。
目前,佛山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医疗救助管理办法以及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健康·佛医保”均对罕见病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去年,李女士的孩子确诊罕见病神经母细胞瘤,预计治疗费用需要100多万,单一款进口自费药价格就高达6万一瓶,“健康·佛医保”累计赔付金额87万,为李女士家庭托住高额医疗费。
诚然,虽然一部分罕见病药品已被纳入国家医保,但还有不少罕见病保障仍然面临挑战。对于大多数动则上千万的罕见病特效药,在“巨额”医疗费用面前,医保补助仍是杯水车薪。
市妇幼医护人员与医保协会举行罕见病义诊及政策科普。
对于罕见病的关爱,社会各界力量一直没有停歇。
去年2月,为贯彻落实罕见病多层次医疗保障政策,帮助罕见病群体早诊早治和治疗可及,由佛山市医疗保障协会、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发起“佛山市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和综合服务试点项目”并配套有“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佛山专项”,服务覆盖《国家罕见病目录》以内的我市罕见病确诊患者。
作为罕见病医保政策、慈善医疗救助、综合服务一体化的试点项目,尝试探索破解罕见病医疗经济负担、用药保障等难题。自项目启动以来,罕见病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联动相关罕见病协作网医院相关科室,建立转介机制,打通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服务通道。至今共开展直接服务约200人次;援助市内符合条件的罕见病患者6人,预计合共拨付善款约20万元。
“项目旨在为我市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医疗信息、经济援助、疾病管理、家庭支持等服务,找到风雨路上的同行者。”市医保协会主任吴碧珊说,相信通过社会力量的努力,未来对于罕见病关注和支持将会越来越多。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