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肺移植”这颗“外科皇冠上的宝石” | 晶报特别报道
内容据深圳市人民医院公众号 晶报记者 范劭华 王宁/整理
02-28 07:44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去年,30岁的小杨(化名)患重症肺纤维化,肺部变得像两块石头,只能躺在床上靠制氧机呼吸,“我像是随时会坠入深渊”。来深圳做了一场肺移植手术后,他感觉被人“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如今,他已经活蹦乱跳,当上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肺移植宣传形象大使。

这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在获得器官移植资质后,于近期顺利开展的两例肺移植手术之一。“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与深圳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专家团队共同为重症肺纤维化患者小杨和矽肺三期患者老曾(化名)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无论是被老家医生预判极有可能活不过2024年春节的小杨,还是移植手术难度比第一例高10倍的老曾,他们均在术后短时间内进入快速康复通道。

两例肺移植手术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摘得“外科皇冠上的宝石”,也成为深圳在器官捐献和移植医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深圳的龙头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肺移植工作进行重启,以帮助更多的终末期肺病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负责人如此表示。

▲小杨换肺手术进行中。

正值壮年,肺部却逐渐变成石头一样

手术后的小杨,已经可以生龙活虎地在病房内四处走动,和一个月前只能躺在床上靠制氧机呼吸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

从发病到做手术,只有不到9个月。小杨形容,“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一下子就从最高点滑落到了谷底。

时间回溯到2023年3月,小杨当时发觉自己的状态已经渐渐不对劲,爬楼梯总是气喘吁吁,中间还要停好几次。姐姐告诉他,“你这样不行,得去医院看看。”

在家人的坚持下,小杨来到了宁夏的一家医院拍了CT。检查结果出来后,小杨和家人都觉得一头雾水:肺部严重纤维化,这是什么病?

肺部纤维化,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充满弹性的肺逐渐变成了两块石头一样,既很难膨胀,也很难氧合。患有肺部纤维化的人,就算身在平原,喘气可要比身处高原还要艰难,血氧饱和度也会随之明显下降。

小杨不相信,自己才30岁,正值壮年,之前在西藏当兵的时候,连感冒都很少有,怎么会查出这种病?带着质疑,小杨和家人跑遍了半个中国的大医院,但检查的结果仍然大同小异。

“当时我的想法还是很乐观,觉得才发现不久,慢慢治疗还是会好的,自己毕竟还年轻。”小杨没有想到,这个“积极治疗”的念头,差点让自己丢了性命。

2023年7月,觉得自己“没事”的小杨,和妻子去了九寨沟旅游,途中却因为高压性肺水肿再次入院治疗。“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害怕了,可是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做抉择的时候。”小杨的妻子在电话里,将医生的话转告给了妈妈和姐姐。

“正常的肺已经不到10%了”

回到家后,小杨的妈妈、姐姐和妻子开始四处打听、上网搜寻关于肺移植的信息。最后在一个病友的帮助下,找到了陈静瑜。

在肺移植领域,陈静瑜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自2002年9月28日开展第一例肺移植手术以来,由他本人主刀的肺移植手术已超过了1500台,他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也见证了中国肺移植存活率从0到90%的奇迹。

陈静瑜告诉小杨和家人,自己最近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该院的首台肺移植手术,愿不愿意过来?经过医院医生检查和建议,小杨决定接受肺移植手术。2023年12月19日,小杨乘坐了27个小时的救护车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

“患者于2023年2月在医院被查出了‘肺纤维化’。2023年一整年里,他每2个月就因为喘不过气来去看医生甚至住院,每份胸部CT都提示他的肺纤维化快速进展。直到12月的时候,他的检查显示,正常的肺已经不到10%了。” 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光锁介绍。

遇上深圳“速度+温度”,入院2天匹配合适肺源

对于这台手术,同样满怀期待的除了小杨和家人外,还有医院的肺移植团队。对于肺移植手术工作,深圳市人民医院可以说是举全院之力,统筹调配了全院优质资源为其“保驾护航”。

“肺移植光靠外科医生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并肩作战,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王光锁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被委以重任,带头组建了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广东省重点专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尖兵”构成的肺移植核心团队。

如果说,器官移植手术是“外科手术王国的皇冠”,那么肺移植手术就是外科手术中“皇冠上的宝石”,其手术难度非常高。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深圳市人民医院还请来了陈静瑜为这台手术主刀,为的就是向全国一流的水平靠拢。

就在小杨和家人以为,来到深圳后要等上好一段时间才能有合适的器官。“没有想到,入院后不到两天,我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深圳刚好有一个合适的肺源!”对此,小杨感触颇深,在深圳,不仅有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还有让人暖心的“深圳温度”。

2023年12月23日,在家人的鼓励下,小杨被送进了手术室。历时7小时25分,陈静瑜和深圳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顺利完成了这台双肺移植手术,且全程无输血。从手术台上醒来后,小杨告诉医生,之前的自己像是随时都会坠入深渊,如今终于被人“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换肺2-3天下床,成为移植宣传大使

回到ICU,小杨开始新一轮闯关——他还面临着营养、排异、感染、康复等重重关卡。比小杨家人还紧张的,是医院的医护人员。

小杨清楚地记得,自己在ICU醒来的时候,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在照看着、关心着,“在ICU的时候,我只要一睁眼就可以看到刘雪燕主任、王光锁主任和一大批叫不上名字的医生护士。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医院陪了我整整三天,直到我的情况稳定了,他们才真正‘下班’回家休息。”

在重症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小杨再次闯关成功:移植手术后15个小时,小杨就被拔除ECMO(人工心肺机);18个小时后,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康复运动;第三天,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进入快速康复期……要知道,在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前,小杨单是平地走两步路都十分艰难,必须24小时靠吸氧机吸氧。

“幸好手术及时和顺利。”病房里,小杨笑得很开心。

▲小杨进行康复训练中。

为了照顾他和家人特有的回族饮食习惯,医院还特意联系爱心团队,给他安排了回族餐食。每天一到饭点,小杨的病房就会收到四份热腾腾的盒饭。在气温骤降的冬天,医护人员给小杨和家人们送来了温暖。

2月8日,医院召开了一场隆重的仪式祝贺小杨康复出院,并邀请他成为医院的肺移植宣传形象大使。

▲小杨带着家人在深圳过年。

“我想对正在经历病痛折磨的病友们说:请不要放弃希望”,小杨充满信心地说,“有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为我们守护着生命的希望。”

目前,深圳市人民医院还有三名需要做肺移植手术的患者已收治入院,正在等待合适的肺源。

▲医护人员和小杨(右六)为第二位患者加油打气。

肺移植手术井喷式发展,但仍有不平衡

“当我们在讨论器官移植手术水平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ODTC)委员、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表示,自己多年前就来到深圳,正因为深圳是一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城市。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早在2003年,国内第一部地方性器官捐献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诞生。2006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国首例国际标准化脑死亡爱心捐献的肺移植,实现了器官捐献的零突破。

目前,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规模总体上居全球第二位。深圳更是拥有着浓厚的公益慈善氛围,具有很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基础。

早在2008年,深圳就成立全国首个红十字会领导下的器官捐献办公室,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ODTC)委员、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义务兼任主任。同年,深圳航空也成为全国首个为人体器官及角膜转运开通绿色通道的航空公司。

不仅如此,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红十字会主办的“生命接力 百城行动”活动,于2023年5月举行的广东省首站就落在了深圳市人民医院,拉开了这座爱心城市大爱传递的帷幕。

器官捐献工作推动的同时,器官移植的工作在中国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肺移植手术在2020年后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但发展仍有不平衡。

陈静瑜介绍,目前他带领的无锡肺移植中心和浙大二院肺移植中心已成为全球5大肺移植中心,去年分别完成了204例和165例手术。去年,全国总计也才完成了900多例。这个数据对比美国去年3000多例的数据来看,中国还有大量终末期肺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

“中国移植数量相较于人口基础而言,大大不足。未来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肺移植科普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陈静瑜说。

在我国,与每年数千例的肝脏、肾脏移植手术相比,每年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仅有200例左右,可见肺移植处境之难,肺移植手术也被认为是移植手术中难度最高的。

“肺部器官的储存条件很高,运输时间要求又短,要等来一个合适、就近的肺源非常不容易。”王光锁指出,深圳当地较好的器官捐献氛围,会成为医院移植手术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助推器。

全力推进移植医学中心建设

肺移植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皇冠上的宝石”,在所有器官移植手术中难度最高,对医院综合实力要求也更高。市人民医院重启器官移植工作,全院上下共同协作,发挥了综合性医院的强大实力,在短时间内组建了肺移植跨学科融合团队,包括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心外科、康复科和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共同协作,为终末期肺病患者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很少有人知道,21世纪初当中国器官移植手术还在零星开展状态时,深圳市人民医院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一些前沿性的探索。

▲小杨昔日生活照。

199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展了深圳首例大器官移植手术,目前仍是深圳市唯一完成过心、肺、肝、肾四种大器官移植的医院。在2006年和201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执行了全市第一例和第二例肺移植手术。巧合的是,2006年负责第一例手术的医生就是陈静瑜,以及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前胸外科主任王正。那台手术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例国际标准脑死亡爱心捐献的双肺移植手术。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我们的最大心愿,就是让更多终末期疾病患者实现‘移植不出深圳’。医院将在团队良好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全力推进移植医学中心建设。”

据悉,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23年底开设了终末期肺病与肺移植联合门诊,由胸外科和呼吸内科联合出诊。依托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和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全院各科室,为肺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进行多学科协同管理,为广大终末期肺病患者开通了解和咨询相关问题的通道、为肺移植术后受者随诊复查提供保障。

王光锁表示,未来工作重点将聚焦搭建肺移植专家委员会和建设肺移植亚专科,汇集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从患者评估、手术执行到术后管理和长期随访,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在每个治疗阶段都能得到最优的医疗方案。另一方面,肺移植亚专科的建设将为肺移植手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与国内外知名肺移植中心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医院的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编辑 周晓飒

(作者:内容据深圳市人民医院公众号 晶报记者 范劭华 王宁/整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