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行湾区 | 国家级非遗醒狮在宝安传承中创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陈明霞 文/图/视频
02-17 20:49
收录于专题:专题 | 宝安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人们常说: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而在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醒狮更是在传承中创新,融合中发展。这里孕育着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醒狮队,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这块沃土上,生生不息,蓬勃生长。

宝安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1941年生,祖籍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为文天祥第二十六代侄孙。拍摄中文琰森介绍,受哥哥早年在醒狮团“打镲”的影响,他自小对醒狮和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9岁时,文琰森正式拜“七星狮”传人焦贤为师,苦练数十年,其掌握了“七星狮舞”的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1964年还在香港教人学习舞狮,后来从香港回到松岗,开始了舞狮的传承使命。

松岗七星狮舞是分布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燕罗等街道及相邻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属南派醒狮。南派醒狮的鼓法主要分为“三星”“五星”“七星”三种,舞法也按这三种鼓法节拍进行表演,而松岗七星狮舞因采用“七星”鼓法伴奏而得名。

“七星狮”有广场狮舞表演,主要由三人配合演出,一人饰大头佛,一人舞狮头,一人披狮被饰演狮子。传统的“七星狮”广场狮舞表演中,大头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松岗七星狮舞特色鲜明,是当地村民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其保留了传统七星狮舞的完整模式,是研究我国南狮舞蹈流变过程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文琰森的女儿,松岗七星狮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文正儿带领七星狮舞走进了校园。她的讲解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包含了北斗七星的天文学知识,又涵盖了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在文正儿的指导下,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狮舞的表演技巧,模仿着动作和神态,尽情舞动身体。虽然动作尚显生疏,但孩子们的热情与投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文琰森作为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将毕生所掌握的七星狮艺竭尽所能传给门下弟子,在香港、在欧洲都留下七星狮的身影。如今,他的小女儿文正儿挑起传承重任,进校园、进社区……代代守护,薪火相传。正如文正儿所说,从小看到大,就像生活一部分习惯了,从开始的感兴趣,现在变成了责任。

在宝安区还有另外一支国际级非遗狮队,在传承创新中铺设了不一样的道路。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起源于清朝末期,盛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当地武术高手黄连胜所创,专注武术发展和表演的革新。现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等,在黄连胜到过的香港、荷兰、印度都有其弟子在传承。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有两个特点:武术引路和“武狮”。武术引路指的是每次表演,都需要展示一番徒手或器械的武术套路,向观众表明武功是其狮舞的基础。黄连胜醒狮舞的武术以洪拳为主流,结合南拳洪、刘、蔡、李、莫五大拳种和南少林十大流派的精华,自创了36点、72点、108点不同层次的拳法,编成实用的套路。“武狮”指的是表演时狮子狂野、凶狠,动作上大起大落,步伐迅猛敏捷。上川黄连胜以传统的“八卦阵”跟“狮子过桥”两个套路较为特色。

此外,上川黄连胜醒狮队创团以来一直和香港醒狮队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他们通过不停地交流与互访,积极推动深港醒狮文化领域活动,延续爱国爱港精神,以狮会友,展现出醒狮项目在深港文化融合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传承就必须要坚持下去,我的小孩从四五岁就开始跟着我一直训练,要有这个信念。”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第五代传承人黄志辉在拍摄中介绍。

当前,一个个非遗文化项目在宝安生根,在粤港澳地区生长,在世界响彻名声,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着同一件事物,在传承与创新中,传递中华文明的星火。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陈明霞 文/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