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CEO麦伯良:敢闯敢拼,要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文/图/视频
2020-08-26 17:20

“要有梦想、敢闯敢拼,要有‘不安分’的心,要务实、实干。”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说,正是因为那些不怕吃苦、“不安分”、想创造美好未来的人,不断拼搏创新,深圳才从一个边陲农业小县变成今天的大都市,也正是因为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中集才从一个小厂变成全球化跨国企业,打造出24个全球冠军产品。

       

近日,正值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麦伯良在位于蛇口的中集集团总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这位以敢闯敢拼、务实创新而闻名的中国企业家,有着常人没有的执着和乐观,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坦荡的心态,高远的眼光。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            

“中集与深圳特区敢闯敢试、创新求变精神一脉相承。”麦伯良表示,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紧跟国家的大战略,中集肯定会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大战略里面并积极布局。深圳正在进行“双区”建设,这对中集而言是重大机遇,中集集团“世界冠军”的路要坚定地走下去,未来要把“世界冠军”产品做到40个。

中集生产的冷藏集装箱            

24个全球冠军产品            

乘风破浪。作为一家本土成长起来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4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集跟深圳经济特区同龄。”麦伯良说,中集是1980年1月成立,投产是1982年9月。他认为,中集与深圳特区拥有相同的基因。首先,深圳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城市,中集也是从无到有。第二,深圳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开始,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集也跟特区一样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化、国际化,从开始就具有了实干、开放,尤其是思想上的开放,创新和变革的基因。恰是这一点上,他认为中集跟特区的特性一脉相承。

“可以说是深圳培育了中集,而中集也是整个深圳的建设者、亲历者,是融入深圳的一张名片。”他说,现在大家说到中集,比如在全世界坐飞机几乎都能看到中集的登机桥,并引以为傲。中集不仅总部位深圳,还有十多个公司在深圳。

麦伯良说,中集目前有24个世界冠军产品,营收接近1千亿,在世界120多国家做生意,在30多国家有投资,而且大部分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员工中,有6千人是海外员工,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欧美籍的员工。中集在40年的发展中,始终以制造为主,不断地在增加世界冠军产品,未来将来达到40个。“我们只要做到了就从来没丢过,最长的世界冠军产品从1996年开始已经24年了。”

中集车辆东莞灯塔工厂            

创新是中集最核心的竞争力            

创新是中集的核心竞争力。麦伯良说,中集的创新无处不在。

中集集装箱的木地板,作为承重的主要部分,要满足各类物品在各种极端运输条件下强度和耐候性的要求。长期以来,集装箱木地板以生长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一种硬木——克隆木为原材料。但在2000年以前,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地板竟然完全依赖进口。中集开始技术创新,寻找克隆木的替代品。在无数的失败实验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符合地板性能要求,又能满足环保要求,又可持续供应的材料——澳大利亚桉树,并同时掌握了制作此类地板的工艺技术。这是一项引起全行业变革的创新发现,初期还受到国际专家的质疑,但很多客户批量试用后,效果得到认可。

中集的创新,并没有停止在桉木地板。2007年,经过数年的潜心钻研,中集木业在竹木复合地板研发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变革。2012年,因为竹木地板这一项成就,中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型竹木复合地板,有效减少大面积森林砍伐,保证了集装箱行业的原材料供给,保护了热带雨林,摆脱了依靠进口并供应链全部移到中国了,同时对山区扶贫也起到了价值贡献和降低成本,实现了多方共赢。

“当然创新是有条件的。”他说,首先得益于中集混合所有制的体制优势,其次是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有董事会、股东会的科学治理结构的。“就是在企业的重大决策方面,由董事会和股东最后决定,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中集有很好的共同事业的激励机制,让核心团队跟全体员工和企业可以荣辱与共。“做不好大家都不拿钱,做的好跟大家分享成果。”

中集登机桥            

聚焦主业的全球化多元化          

中集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企业,如何在国际化中实现更好的公司治理?麦伯良给出的答案是,中集的全球化运营理念是“全球运营、地方智慧”。

首先要互相尊重。“像德国人到了休假的时候就一定要休假,就要尊重人家,做好安排。”他说,然后相互影响,原来有些人是没有那么强烈的业绩文化的,可能觉得干不干都差不多,干好干坏也差不多,中集就把业绩文化慢慢引进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的业绩文化。

“同时要做好沟通。”他说,中集有新的举措,一定要在推行前充分沟通。

多年来,中集一直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这令中集赢得了优势,但多元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麦伯良意识到问题并着力解决。

“中集现在正在整理业务,准备把一些没有特别优势的、过一段时间也看不到未来的业务清理出去,把能做成世界冠军产品的业务梳理出来加大投入。”他说,有一些细分的产品,中集会清理出来,交给那些比中集做的好的企业去做。“该卖的卖,该关的关,中集未来会更加聚焦。”

中集造全球最大养殖工船出坞            

紧跟国家战略布局高端产业            

目前,中集从最初的集装箱延伸到能源化工、海洋工程装备等9大领域,尤其是蓝鲸1号等海洋工程产品都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麦伯良说,中集做一个产品,首先看是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至于产品挣不挣钱,要用更长的维度去看。只要值得就会做下去。“譬如模块化建筑,短期是不赚钱的,但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将来也肯定会赚钱。”他说,譬如中集瞄准海工,就是看到现在海洋的开发还不到10%,中国要做海洋强国,需要过硬的装备才能开发和利用,中集现在就搞深海养殖、海上风电、可燃冰开采等设备,未来大有可为。“当然海工的前期投入相当地大,像蓝鲸1号一个装备就要50个亿,而国产大飞机才3个亿,海工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承载耐力和战略定力。”

谈及深圳“双区”建设以及中集的未来目标,麦伯良特别提到,企业发展一定要结合紧跟国家的大战略,中集肯定一定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大战略里面并积极布局。譬如中集现在发展的冷链产业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现在中国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了,冷链未来15年,在中国将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以简单冷藏车为例,美国这么一个国家,3亿多的消费者,一年需求5万多台,中国去年才4万台。但以中国的人口比例,达到美国这个水平,一年需要20万台。再以医药冷链、海鲜河鲜冷链、家禽冷链、蔬果冷链为例,这些都是未来需要且中集具备优势的方向。

中集承建的江西景德镇国际学校            

他提到,中集正在规划以中集资源和产品参与一些大健康、教育的项目。中集模块化建筑已开始主推学校,福田在建的10所学校中集就做了5个,学校用模块化几个月就建成了。大健康的高端服务方面,中集是全球化企业具备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可以和国际大企业合作将他们引入中国。

【读特新闻+】

两场最为关键的一战成名

“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深圳就是实现价值、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回忆起当初来到深圳,麦伯良眼睛里充满特有的光亮。

1982年,大学毕业后,麦伯良来到深圳。他说:“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77级,81届。虽然是国家分配,但也是想尽千方百计争取来深圳的,我本身也是天生一个喜欢新东西的人,来特区就是为实现价值,挥洒青春和热血。”

刚到中集集团不久,麦伯良就迎来了第一个考验。当时,样箱生产线上唯一一台进口设备坏了,恰巧碰上德国人休假。

“老板知道我学过机械,就让我试试。我知道,机会来了。”麦伯良说,他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对设备本身并不懂。

但天生不服输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揽下了这个差事。没有设备图纸,他就把机床的零件一个一个拆下来,先试着搞清楚设备的原理。

经过三天三夜的尝试,他判断可能是其中一个阀门坏了,便去仓库找到同样的阀门。就这样,他修好了机床。

麦伯良由此一战成名。

人生关键时刻,能够成功把握住机遇,这正是麦伯良身上拥有的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实干创新精神。这与深圳特区精神一脉相承,也在40年发展中溶入中集人的血脉,引领中集砥砺前行。

事实上,在中集任职初期,他曾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外派到香港,月薪1万元;二是留在中集,月薪480元。“我当时义无反顾选择留在中集,就是想把中集的集装箱做成世界第一。”麦伯良说。

另一场一战成名,是在国际市场。

2000年,麦伯良赴日时发现,当时与中集集团合作的日本铁路货运,对日本韩国中国同时生产的产品,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检验标准——日本免检、韩国抽检,中集的产品则是逐个检验。此前,该日本公司长期跟韩国和日本供应商合作,对中集存在偏见。

麦伯良对此提出质疑,他建议,请检验专家把中日韩三家生产的集装箱出产地蒙起来,搞一个评比。日本人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且安排了二十多个专家去做测评。最终,三家得分是87分86分64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中集产品86分,与日本一分之差,远超韩国产品。

中集由此扬名日本,产品走俏国际市场。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文/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