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中华文化,迎创新“春”华 ——央视龙年春晚舞剧《咏春》片段观后
赵东
02-14 17:56

“福满门庭春气暖,源清流远岁华新”,从上古时代祈岁祭祀绵延而来的春节,现今依然被全球华人所珍视。在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里,除了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大扫除等,陪伴我们走过了40余载的春晚盛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年夜饭”“新民俗”和“文化大餐”,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现代转换和中国艺术融合、创新的大舞台。春晚,营造出“中国年”的“年味”和“文化味”,在这里,我们迎接春天、感受春意。今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让观众品尝到了一场文化浓郁、精彩纷呈、审美高品、热气腾腾的文艺饕餮盛宴。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甫一在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就凭借着“舞蹈+武术”热血刚劲、“双非遗”文化底蕴、致敬凡人英雄的“深圳精神”、简约淡雅的中华传统美学,点燃了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赢得海内外观众以及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咏春》话题很快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官微也发文称“《咏春》气势如虹,令人叹为观止”,“太震撼”“好飒”“太燃了,强推!”,瞬间刷屏。

活化经典:老故事焕发时代风采

咏春拳和叶师傅是为人熟知的经典大IP,已有电影、小说等多种表现形式。舞剧《咏春》的创编团队创新运用艺术想象力对当代生活世界展开多方面、多维度的探测和感知,将咏春拳、叶问故事创造性搬上舞台。

近5分钟的春晚舞剧《咏春》片段,是从已百余场演出淬炼后的120多分钟的精彩剧情浓缩而成的。除夕晚11时许,随着一阵鼓声响起,春晚舞台全景呈现出舞美置景的巨幅中式古典门窗,灯光投射映出扮演叶问师傅的常宏基习武的魁梧身影,一阵英姿飒爽、干净利落的咏春拳后,常宏基从左后侧一跃而出,以一个致敬叶师傅的完美“咏春蹲”精彩亮相。接着一阵独舞展示了咏春拳的魅力,突然一个收势,身后的舞美门窗缓缓打开,饰演“八卦掌掌门人”的张娅姝带领10位靓丽习武女映入眼帘,她们缓缓转体,辅以整齐划一的群舞动作,婀娜中透着刚劲、曼妙里闪现灵动,传递出八卦掌的精髓、武术的刚柔相济。舞美置景的打开起降、独具氛围感的灯光切换、问手起势、拳法如风。常、张的高燃对决中,动作有力度有张力,能够感受到行云流水的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武术力量,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中彰显的传统武术、古典舞和现代舞的糅合之美。最后,定格在全体舞者集体作揖行礼,赢得全场掌声如雷。舞蹈将咏春拳、香云纱、叶问经典传奇里蕴含的中国武术精神和艺术意境成功转化为舞蹈意象,让今天的观众能在春晚舞台上,感受中华武术之魂,感悟不畏强暴、奋斗不止的中国精神,领略阳光自信、成就他人的人生意境。

守正创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创新是生命,文艺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艺作品需要将内容与时代互促共融,与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春晚5分钟的舞蹈,是创编团队深挖武术的形、魂以及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以极富时代感和现代性的舞蹈语汇,将武术文化、岭南文化、岭南风情呈现于舞台上。笔者认为,该舞蹈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华文明的“活态文化”的武术与舞蹈语汇有机结合起来,还原舞蹈本体语言的张力,还原真实的生命力,实现舞武相融,恰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所言,优秀的古典舞作品能让人有“血脉觉醒”的冲动。

中华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狩猎、制止侵袭、强身健体,发展出多种流派和拳种,但主要套路、基本拳法一脉相承。在古代,“舞”“武”二字互为通假字,但二者实际上差距很大。舞蹈是抒情柔美,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力。《咏春》的创编团队回归源头,在中华文化之源探寻我们民族的身体语言,挖掘被唤醒的文化记忆。舞蹈成为编译和表达传统文化的语言,演员们花了一年时间来练习武术,“排练中是拳拳到肉实打实”,把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加短促、直接、强劲,以达到武术的质感和对抗性,实现舞蹈与武术的契合。在灯光、道具、服装、音乐等舞台元素的共同塑造下,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简约细腻,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将中国武术的神韵和力道、舞蹈的唯美和韵味,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是在溯源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一个舞者、一个人的身体本身,实现真正的守正创新,用有质感的作品唤醒人们的传统文化情愫,让文化基因动起来,让血脉里的“古典”与当代审美同时焕发生机。两大掌门人的高手过招,尽管实质性的对抗较少,不在乎谁“技高一筹”,但展现出中国功夫的筋骨与风范,展现出中华武术绝非追求人与人的对抗或者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天人合一、强身自卫和点到即止,其中蕴含更为高级的智慧,让多样的文明、多彩的世界,在差异中进行交流对话、获得和平共赢。

在舞剧中演员的服装普遍为黑色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春晚舞台上,舞者身着红色香云纱,是较一般香云纱更加复杂难得的“红云纱”。在舞台灯光映射下,更富质感的红云纱随着舞者的动作翩然而动,更显飘逸洒脱、更合春节氛围。同时,当年叶师傅身着长衫离开家乡,香云纱也成为重要的情感线索,传承非遗技艺,可以寄托叶师傅对家乡的眷念和乡愁,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增添审美质感和人文意蕴,也展现出“非遗”融入生活、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此外,以具有浓郁中华古典美学特征的门窗舞美开场,结束时一众舞者集体作揖行礼,这个行礼动作,源自周代的中国揖礼,代表着自强自尊又不卑不亢、实力充盈又谦虚涵养,是沟通而非敌视,是和平共赢而非零和博弈,这些都传递出浓浓中国情。

科技赋能:尊重传统更推陈出新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数字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文艺形式的创新和文艺空间的拓展。舞剧《咏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促成了绽放春晚。一是接通当代,实现表达上的创新。《咏春》采用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方式,将“叶问的故事”和“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两条线无缝衔接起来,将不同时空的当代电影工作者与叶师傅的隔空感应、“戏里戏外”的心灵契合,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由空间叙事到时空叙事的两度升维,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激发了当代观众的家国情怀与奋斗之志,致敬经典、致敬平凡人,完成了舞剧的现代审美意象再造。二是舞蹈、音乐、电视媒介、舞美、服道具等的转换融合和创新运用。舞蹈本体的动作语言、舞美设计的视觉语言以及电视摄像的镜头语言共同构建了作为整体艺术形式的综艺舞蹈作品,三方面语言互相映照、共同成就。舞蹈开场中,常宏基的习武身姿与舞美上映出的矫健身影相互晚衬、和谐统一:门窗舞美缓缓打开后,张娅姝带领一字型女群舞队在远角俯视视角的全景镜头下,形成透视纵深的悠远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武林比武擂台之中。在精细的镜头调度下,舞美视觉效果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镜头全景、近景与特写的切换也与舞者的表情、动作相得益彰,让作品呈现最佳效果。三是科技上的创新,包括大型机械装置在内的各种舞台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简约大气、科技感强的舞台呈现一气呵成,数码灯光、机械控制、舞美制作等技术使舞台的表达时空极大丰富,通过旋转升降舞台,舞美装置的开合,利用声光影像科技和置景的高密度变化推进,极大提升了舞蹈的观赏性。四是传播上的创新。借助网络技术,同时在电视、B站、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广泛推广、快速传播。

固本培元:涵养阳光向上、大气磅礴的精气神

舞蹈是用身体语言传情达意的艺术,演员的精气神,尤其是眼神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个瞬间闪现的眼神,往往承载着多种复杂且只能意会的信息。中国舞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美。《咏春》的表演有电影的即视感,舞者们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气息,迈着齐整沉稳的步伐,散发着由内到外的自信,如风的出拳、飘逸的身法,尽显中华武术之魂、舞蹈之美。开场,常宏基完美的“咏春蹲”,迅速点燃全民挑战“咏春蹲”的热搜话题,引来全国网友纷纷效仿尝试,分享各自“咏春蹲”视频或图片。他腾挪翻滚的舞技,不仅传递出咏春拳青春、朝气的豪情壮志,更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和永不言弃精神在现代创新中的跃动。女舞者锐利的眼神,渗出冷艳的疏离感,以“咏春女舞者眼神好杀”迅速登上热搜前三,展现出习武之人的英武与坚毅,举止间既英气逼人、勇武无惧,又不可侵犯、不恃强凌弱。在春晚的舞台,不只是武术门派的对抗,更多看到的是自信阳光、奔赴未来的中国精神与磅礴伟力、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力量。

《咏春》登上央视春晚,“咏”中华文化,将咏春拳、香云纱、作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舞蹈语汇结合起来;致敬奋斗者,将舞蹈艺术与深圳城市青春活力、追逐梦想的城市精神风貌融合起来;迎创新“春”华,深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艺术语汇表达,与时代脉动同频,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在文化领域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具体体现和精彩表达。

编辑 贺佳艺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赵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