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过大年丨湘西年味 主打一个“自家产”

惠州日报官方客户端
2024-02-12 14:26
摘要

在大雪冰冻到来的前几个小时,我们从惠州驱车一千多公里,耗时16个小时终于平安抵达老家。当把行李从车上搬下来,家门口的路已经结冰了,不多会儿,米粒大的冰碴就噗噗而下。家里老人很高兴,说“平安到家就是最好的年味”。

老家是湘西一个深山里的村庄,苗族汉族混居地,村道在山间蜿蜒盘旋,车技不好、路况不熟的人不敢轻易走。家里的房子是传统的单吊式青瓦木结构房子,是老人一根木头一根木头从山里扛回来又亲手建起来的,算起来应该有五十多年。

近十年来,我目睹了这个村子的“山乡巨变”:村道从原来的烂泥路到水泥硬底化,一辆辆私家车开到了家门口;手机从没信号到现在的5G信号满格,家家户户还接通了网络。去年,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还通上了自来水,村民喝上了净化后的干净水。此前,村里祖祖辈辈都是直接从山上拉根水管(更早之前是竹子做的水管)引水到家,水流时常不稳定。

大雪连着下了三四天,门前的晒场上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棉被”。从未见过大雪的孩子们高兴坏了,在雪地里撒欢,从视觉到触觉,真切感受到了课本上描写的冬天景象。

杀年猪是过大年的一桩大事。腊月二十七,当天鹅毛雪飘,家里老人一大早便把大锅洗干净,烧上一锅热水,然后把家族里的劳力叫来一起杀猪、宰羊。农村传统就是这样,杀年猪都是左邻右舍一起帮忙。猪和羊都是老人在家自己养的,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就是为了吃一个团圆和美味。

那边男人们磨刀霍霍,烫毛、破肚、清洗,在雪花中忙得不亦乐乎;这边,老妈又将提前炒好的原料和清洗干净的粽叶拿出来,准备包“叶儿粑粑”了。“叶儿粑粑”是老家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特色小吃,其原材料是糯米粉混合艾草,再用芝麻红糖做馅料,外面用粽叶包裹扎紧后蒸熟即可。咬下一口叶儿粑粑,除了绵软的糯米外,还有喷香的红糖芝麻,层次分明,唇齿留香。我也加入了制作团队,负责用粽叶包裹。

猪和羊都宰杀好后,天色已黑,家里人和来帮忙的邻居,直接围坐在火塘边“打牙祭”。第一块新鲜的猪肉切好后,在滚烫的油锅中翻炒,清香四溢。筷子在锅中此起彼伏,欢声笑语、饭菜香味和柴火的烟气融合在一起——年味在升腾。

年二八,打糍粑。除了叶儿粑粑,糯米糍粑也是老家过年必备年货之一。老妈早早把石臼洗净,蒸了20多斤糯米。打糍粑是一项体力活,同样也需要团队作战,因此老人又把左邻右舍的劳力叫过来帮忙。这边男人们把蒸熟的糯米在石臼里舂成泥状,那边女人们分工合作:老妈将米团揉搓,手沾茶油分成坨,其他人则在案板上将坨按压成圆形,直至一个个糍粑玉圆光滑。

年二九,又杀鸡鸭,年味愈浓。年三十除夕,久违的太阳出来了,白雪皑皑的屋顶、山坡反射着耀眼的光芒,人们的心情也更加快活了。

过年怎能缺了鱼?尽管大雪封山,勤劳的山里人总能就地取材:家里小叔招呼几个年轻力强的年轻人去鱼塘捞鱼。经过一夜抽水,四周还是白雪覆盖的鱼塘里的水浅了许多。他们将菜地里用来拦鸡鸭的围网取来做了一个简易渔网,将鱼儿赶到了一个角落,再用竹篓子去罩,一罩一个准,很快便抓了十几条鱼。

到了中午,鞭炮声在山间此起彼伏,村庄里的人家陆陆续续开始祭祖吃年夜饭了。海带炖腊猪脚、胡萝卜炒猪头肉、粉丝炖山鸡、萝卜山羊、油炸脆鱼……经过半天张罗,我们家的年夜饭也准备好了,十道菜里除了粉丝和海带,所有的菜都是自家产的,主打一个绿色天然。全家人共同举杯,预祝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惠报全媒体记者 匡湘鄂

一审:叶莉子 二审:胡进波 三审:刘恒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