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深圳路径
曾宪聚
02-06 09: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稳步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生产要素沿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引发的格局重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境界呼唤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深圳唱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音

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存在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价值链“嵌入型”技术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逆全球化冲击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面临“小院高墙”和“科技铁幕”的严峻挑战;二是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模式遭遇瓶颈,“行政区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弱化了市场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三是传统产业模式效能不彰,在科技与产业革命新局中,亟须由低附加值、低壁垒、高债务、高消耗转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因此,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深圳产业体系“竞争力”持续提升。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至41.9%,领跑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一城;前瞻规划布局卫星制造与应用、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新型健康技术等未来产业;推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77条,载货无人机飞行61万架次,居全国第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圳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加快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在中国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列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保持亚洲第一。深圳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引领产业升级走在前列。

深圳科技创新“硬核力”持续强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基础研究能力。2023年实施170个“深研”重点项目,开展312个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居全国第一。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出台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政策,57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2023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0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前海累计8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系统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一是强化四链融合协同发力。对接产业链设置学科专业群,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创新链构建创新联盟,提升校企合作效益;建立校企协调机构,保障产教融合;对接人才链增强校企深度交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力推“产业拉动+创新驱动+教育联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支持构建多元创新联合体,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有效打通源头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构建科技人才贯通引育新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产业人才缺口预测,有针对性地培养面向未来经济主战场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企业基础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办法,促进基础研究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二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审慎探索跨境数据流通交易和监管协调机制,以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治理,建设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共享利用水平。三是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稳步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强化制度融贯性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各级领导要以强大的历史担当、拿出“十年树木”的劲头,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向社会发出信号,“吾道一以贯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信心。二是强化法治建设,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以法治力量引导权力和市场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经营两个世界“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三是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稳步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生产要素沿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战新产业的深度融合;用好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作者系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执行院长、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曾宪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