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春潮激荡,40年波澜壮阔。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蝶变的是深圳的成长,不变的是创新争先的改革基因。
作为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行政区,挂牌成立3年多来,坪山区始终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了跨越奋进的强大合力,重大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生态体系改革、民生诉求系统改革、“信用+执法监管”改革、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坪山一次次打造改革样本。
全国首个信用体验馆投入使用、全国首个区级自主政务区块链基础设施上线、全国首支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坪山一次次引领风气之先。
通过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了坪山跨越奋进的强大合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加快改革对创新坪山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细细梳理不难发现,在坪山各项工作实现“月月有精彩、季季有突破”,在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跨越发展进程中,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光辉闪耀,正成为催发这片热土持续奋进的磅礴力量。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助推高质量发展
★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改革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
★探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
★以“先整备后统筹”模式推进土地高质量二次开发改革
作为一个后发城区,坪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要素的高效集聚、发展环境的优化提升和发展主体的全面创新。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坪山区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为加快推进“创新坪山”建设,进一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构筑坪山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坪山区将“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改革”列入2019年重点改革项目,由区委书记牵头组织实施。“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改革”建立了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方面,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建立“一站式”服务专区,集中解决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和停居留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完善“人才一卡通”服务制度,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及海外科技人才提供个性化、菜单式优质服务。除此之外,“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改革”还注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科技型企业享受优质金融服务,建立创新孵化育成体系,推动构建全生态链创新孵化育成平台。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是新时代深圳重塑发展新优势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坪山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坪山从更高的层面思考改革,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谋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新平台,加强与港澳全方位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坪山与香港铠耀生物、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企业(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希玛眼科大湾区总部等纷纷落户坪山。
土地空间是创新坪山之基。坪山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可以成片供应的土地较少,在此背景下,坪山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率先探索“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推动连片土地供应,以“先整备后统筹”新模式推进土地高质量二次开发改革,以“大兵团”作战模式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征拆,实现“政府用地早供地,集体利益有统筹,业主权益有保障”的多方共赢,2019年全年共释放近5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产业空间,为创新坪山发展腾挪出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正成为催发坪山持续奋进的磅礴力量。
与此同时,坪山区探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推动政务服务便民化,让企业办事享受便利化服务方式,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红利。
随着一项项改革的强势推进,城区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发展劲头越来越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深化重大民生领域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化基层医疗管理体制改革
★全市首创房地产全流程监管体系
★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改革试点
★道路交通安全“微改造微创新”机制改革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坪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将改革刀刃向内,围绕群众关心的医疗、住房、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靶向施策,持续推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民生改革举措。
在医疗方面,坪山区深化基层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2019年坪山区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区医疗健康集团,探索建立政校联合、医防融合、医康整合、医养结合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新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根据合作协议,坪山区医疗健康集团将整合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上述医院负责运营的社康中心,充分发挥南方医科大学的学科人才和技术平台优势,做实做细优质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坪山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社区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院与社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衔接机制,推广“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开展精准服务。
在住房方面,针对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周边配套设施不足、违规改变功能、违法违规销售等突出问题,坪山率先探索房地产市场监管改革,构筑“零容忍”治乱象的制度防线。围绕房地产项目从土地出让到批售租售所有环节,坪山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源头介入、全程管控,最大程度消除潜在风险隐患,切实保障市民在购房时的合法权益。经梳理对比,改革后涉房地产领域信访投诉数量同比下降约50%,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圆了幸福安居梦。
在交通安全方面,坪山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城市道路设计指引,道路交通安全“微设计微改造”经验带来示范效应、获全市推广。一直以来,坪山辖区内过境交通网密集,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呈现被动局面,对此,坪山区首创道路交通安全“微设计微改造”新机制,对辖区道路、公交站台、斑马线等交通设备设施进行一系列细微改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路口改造以后,不仅视野更开阔,标识更清晰,还经常有义工值守劝导,交通秩序大不一样。”居民刘女士欣喜地说。“小投入”赢得“大回报”:自改革推行以来,全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同比下降89%,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75%,群众纷纷为改革点赞叫好。
除此之外,坪山区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改革试点,多途径加速学位建设,积极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工作,全面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2019年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提供学位1890个。
一系列改革举措,从医疗、教育、住房监管、交通安全等不同民生角度发力,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
深化民主法治领域改革 建设一流法治城区
★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新机制改革
★“信用+执法监管”改革
★信访职责分工及处理全流程制度化改革
全国首个公共信用体验馆在坪山落地、打造“智慧信访”新平台……近年来坪山区围绕打造法治城市示范,聚焦痛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信,国之宝也。坪山区大力推进改革项目——加强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新机制,通过建立一套信用管理制度、整合一张信息应用清单、搭建一个信用服务平台,将诚信建设与法治建设融为一体,推动坪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新机制在信用信息分类、信用等级评价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创新,创新性地提出了“风险信息”类别,增强了公共信用信息的风险防控功能,还细化8个等级的信用评价标准,用平台大数据为企业主体的信用等级画像,进一步拓展、细化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功能。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坪山区连获“国”字牌荣誉,荣膺“中国法治政府奖”、入围全国政府政务诚信百强区县……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
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是坪山区重点推进“信用+执法监管”改革取得的新成效。“通过推进‘信用+执法监管’改革,把信用与企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创业、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已建设区公共信用平台和执法监督平台的基础上,“信用+执法监管”改革积极推动两个平台的交互融合,打造以执法监督为基础、公共信用为核心、联合奖惩为手段的区级应用平台,实现实时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信用体系建设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坪山区在多个重点商圈推出“坪信惠”项目,消费者通过手机“摇一摇”或“扫一扫”,就可以查看所在位置周边商户的信用信息。今年7月,在2020年全国信用大数据应用场景征集活动评选中,“坪信惠”项目荣获优秀应用奖。
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信访工作被看成社会治理的晴雨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诉求造成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并且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给信访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锚定新趋势新问题,今年坪山区推出“信访职责分工及处理全流程制度化改革”,通过重新梳理信访诉求清单,明确职责部门、理顺处理流程、完善评议机制等,不断提升辖区信访矛盾纠纷处置效率和防治能力,为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作出积极探索。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民生诉求系统改革
★城市管理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改革
★深化大数据开发利用和保护改革试点
坪山区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同样不断推陈出新。
民生诉求是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2019年,坪山区“以民生诉求改革为抓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改革事项获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坪山”民生诉求系统荣获全国区县级“十大优秀创新案例”。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咨询、投诉、建议渠道众多,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处置不高效等情况,为解决痛点、堵点,2019年坪山区把民生诉求系统改革作为“一号改革任务”,以信息化手段开展民生诉求流程优化改革。将全区148个电话、邮箱、微信、APP等各类民生诉求受理渠道整合为电话端的12345热线、微信端的“@坪山”、网页端的“领导信箱”三个主渠道,梳理形成统一的1007类事项总表单,为政府部门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提供有力支撑。经过改革,2019年各咨询、建议、投诉处置平均用时分别压缩至1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1小时-7个工作日。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我们还建立热点问题、重复投诉的‘秒回’机制,并推进督办问责。通过民生诉求系统反馈事件,最快处置仅用时7分钟。”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民生诉求系统上线以来,诉求事件受理告知率和办理告知率长期保持100%,总办结率在99%以上。
在做活社会治理、打造共治格局方面,社会主体的力量不容小觑。作为坪山区大刀阔斧开展的一项改革,“城市管理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改革”通过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城市治理,为市民带来看得见的变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专业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治理和服务,不断提升市政管理,优化城市空间,把一座城区当作一个小区,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石井街道太阳村是首批试点“城市管理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改革”的城中村,如今村内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环境面貌大大提升,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5月13日,坪山区与中航、万科、深业三家物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与三家企业建立城市运营中心,在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大数据正成为社会治理的“精准推手”和“最强大脑”。坪山区以深化大数据开发利用改革为抓手,创新“AI+视频”社会治理应用系统,建设“AI+视频”联合实验室,积极探索构建智能视频云应用体系,用科技手段为社会治理工作“赋能”,“AI+视频”项目荣膺“2019年全国雪亮工程十大创新案例”。
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大幅提升治理效能、加速释放治理原动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加快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有益探索。
深化文化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打造美丽文明现代化城区
★创新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改革
★推进水污染治理决战体制机制改革
★创造性建立“规建委+总设计师”工作机制
改革,既要有破除制度樊篱的果敢,也要有敢吃螃蟹、大胆前行的勇气。
作为一个年轻的行政区,坪山区在成立之初,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区建设进程。对此,坪山区按照“正而新、小而精、特而亮、惠而美”的文化发展线路,率先创新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改革,以改革思维在理念、制度、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选取新图书馆、美术馆为试点,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凝聚高端文化人才智慧,打造坪山特有文化品牌,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东部文化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坪山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入选了深圳2019年治理现代化十大最佳案例。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先行者,坪山图书馆率先成立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著名学者周国平担任首任馆长,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级别和编制管理制度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走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导、专家引领、法人治理、读者参与的文化发展新路径,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坪山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涌现出“书话坪山”、“坪山夜话”、“大家书房”、“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明新大课堂”等一批文化品牌,在推动文化品质提升的同时,成为集聚创新要素的活力因子。有专家认为,坪山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市场、文化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搭建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管理的新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速增效;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了新的实践样本。
坪山区积极探索治水新模式。在以坪山河治理为典范的水污染治理行动中,坪山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治河理念,走出了一条高位推动、全民参与、智慧治水、水城相融的水治理新路子。构建坪山河流域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采用“智慧管理”、“智慧管控”监控河流综合整治,引入无人机巡查辖区内河流周边……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全流域精准治理体系。
在城区规划上,坪山瞄准国际一流,创建“规划建设委员会+总设计师”工作机制,推动城市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坚持“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理念,面向全球开展燕子湖国际设计竞赛,以打造城市新客厅为契机,推动提升城市能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改革再深入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坪山区将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全区改革工作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贡献更多坪山力量,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探索、综合示范,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 刘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