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由此,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这两天,从广东省两会释放出的消息屡被刷屏。
每年的广东省两会都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作为借着“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一直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窗口。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先行先试”和“先行示范”,都备受关注。
刷屏的报道背后,有两个数字值得特别关注。
“13万亿”——如果将13万亿放置于全球对比,已经堪比世界前十的主要经济体;
“35年”——对比1989年广东首次实现第一时约0.14万亿元(1381.39亿元)的经济体量,35年间,广东GDP增长逾95倍。
△广州航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视察广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广东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广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肩负重托、走在前列。新的起点上,广东如何不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成绩单“金玉满堂”,体现更大担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看开局之势。突破13万亿,经济发展“量”“质”齐升,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广东的标签,绝不仅仅是第一经济大省这么简单。
这里,是制造业大省。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
这里,是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连续38年全国第一的外贸规模背后,是广东超过13万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占全国比重超两成。
这里,是海洋强省。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
△广东汕尾海洋牧场建设现场
这里,还是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2023年广东成功举办超1000场岭南特色文旅活动,全省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95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1800万。2023年,广东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全年净增172.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企业达780万户、占全国1/7。
130万。广东全省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人,汇聚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超5000人,全省研发人员超130万人、约占全国1/7。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新增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人才纷至沓来,正彰显着广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绵绵用力,彰显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焕发的“强大引力场”。
1/4。“大产业”立柱架梁。广东提质壮大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
一叶知春,见微知著。汽车,常被视为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背后所承载的,是“产业链带动”“先进管理体系”“技术创新普及”。
围绕“制造业当家”,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平台”,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提升“大环境”。近年来,广东诸多新兴产业正以蓬勃之姿引领着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目前,广东已形成八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十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
△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 图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放眼全国看广东,我们不难发现,GDP超13万亿的“盛名”之下,有一组数据集群的强力支撑: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经营主体数量、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注册商标量;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海洋生产总值、水产种苗产量、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科技信贷余额……均为全国第一。
第一,对于广东来说,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其实不然。21个地级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的贡献,就超过了一半。但与此同时,广东也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大短板,保持第一,必须倍加努力。
4.8%。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增速,感受可能会更深一些。4.8%的取得,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来之不易。广东,既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又面对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还面对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诸多不利之下,这份成绩单,更凸显难能可贵。它凝聚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打开视野的纵深,进行全景式观察,才能做到客观和全面,看到整体和全貌,才能真正了解广东经济的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任务书“亮点璀璨”,呼唤更大作为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对于广东,何以高质量作答?
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梳理广东制定的2024年“任务书”,我们看到,广东在“稳”和“进”“破”和“立”“质”和“量”“长板”和“短板”的纵横捭阖中,广东一以贯之的坚定。
看农业。农业是强国之基。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曾指出,广东肩负着“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目标要求更高,意味着需要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到2035年再造一个新广东。实现这一目标,光靠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行,光靠珠三角也不行,必须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投向广袤的农村大地,让县域这个重要支点强起来。
去年以来,广东正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出更多叫得响的“粤字号”品牌。农业现代化更是令人期待。县域经济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城镇建设中则要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发展更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入实施“粤强种芯”行动,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看创新。创新是动力之源。广东以“世界工厂”之名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而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广东如何才能屹立潮头,延续35年的领先优势?创新无疑是关键的锁钥。
△比亚迪总装车间
创新,意味着产业的跃升。“制造业当家”是广东不可动摇的基本盘,“新质生产力”则是产业的跃升动力。
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除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显得格外亮眼。“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这些曾经让人“不明觉厉”的新领域,如今已近在眼前,试看在不久的未来,就将融入我们的生活,日用而不自知。
未来已来,机不可失。广东把握机遇的信心,来自在一线锐意探索的企业。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告诉总台记者,“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产业的突出优势,广东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就在前不久,广东省财政厅还下达3.46亿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
看民生。惠民是信心之锚。“扎实办好十大民生实事”是广东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尤其在经济修复“稳中求进”的关键时期,让百姓真切得到实惠,让更有“暖意”的获得感,建立起更“豁然开朗”的预期。“十大民生实事”,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市政设施、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救助、民生热线等方方面面,每一件都需要沉下心,弯下腰,这是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能触动人心的“利好”。
在谈及民生问题时,人们常常容易忽略,民营经济其实一直同样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历来被誉为“56789”的民营经济,是百姓就业的真正主场,而对于广东来说,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广东用“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八个字铿锵有力地作出宣言,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心针”。
新的更高起点上,努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试看广东,制造业当家,如何让长板更长?“百千万工程”如何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绿美广东”如何擦亮广东生态底板?
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广东为新的一年设定了具体的KPI。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广东,正以经济大省之“稳”促全国之“稳”,以“排头兵”之“进”助全国之“进”。
“1310”,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密码”。广东正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广东带着清晰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正在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拼劲再出发,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共同富裕……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就在1月19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提出6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水平。
同一天,《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两份条例经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前者是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聚焦科技创新、“五大提升行动”并强化组织、要素保障,为广东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后者则围绕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通过立法破除改革发展障碍,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为长远计,为未来谋。政策、法规等的密集出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深圳航拍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广东正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时代强音,围绕“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新定位,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奋楫扬帆,勇立潮头。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