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深省政协委员张晗:以数字技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2024-01-24 16: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面向生物领域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建议以数字技术加速驱动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当前,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跨物种感染、跨地域传播时有发生,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本土生物灾害交织并存,生物安全威胁呈现威胁种类多、研判溯源难、隐蔽伪装强、影响危害深、传播范围广等新趋势。

住深省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张晗表示,面向生物领域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建议以数字技术加速驱动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他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建立智能生物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追踪生物因子,监控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生物威胁的传播趋势和潜在爆发地点,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是建立数字病例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分析传染病病例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分析社会运动、人口流动等信息,实现感染链追溯、帮助预测传染病传播趋势,提前制定防控策略。

三是建立实时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生物安全监测信息共享的规范标准,促进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信息安全措施,采用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手段,确保生物安全监测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各部门能够快速响应和形成合力,提供对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应对效能。

四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提升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技能。立足在生物领域科研、装备、人员、教育等方面具有的基础,通过促进跨学科协作科研攻关、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发挥卫勤力量作用等,推动各类要素融合发展,进行生物安全应急反应能力的长期储备。由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或参与生物安全防御演练和模拟仿真推演,不断提高监测生物数据、应对生物威胁、处置生物危机的能力水平。

五是完善数字技术研发体系。生物安全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特点,需要优化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融合、联合攻关等方式在生物技术领域形成合力,提升生物安全核心能力。应构建产学研用深度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常态化协同创新机制,率先打造一批先进科研单位集群,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生物安全领域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策源节点建设,打造全链条的技术研发体系。

编辑 连博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