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可期 | 从“新”看光明跑赢2024年的信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2024-01-18 15: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梳理和解读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报告,“新”绝对是一个高频词,全文共出现271次。

梳理和解读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报告,“新”绝对是一个高频词,全文共出现271次。既有新形势、新使命、新变化,也有新动能、新胜利、新优势。从一个“新”字,来看光明跑赢2024年的信心和底气。

报告提出,把握新形势、勇担新使命,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

光明肩负着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历史使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形势面临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体现四个方面:科学城从落地建设逐步向科学赋能迈进;产业发展从点状发力逐步向集群化迈进;城市建设从全域铺开逐步向品质提升迈进;基层治理从规范管理逐步向精细治理迈进。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城是光明最闪亮的名片,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这样的信心来自于三个方面,包括各级领导的深切期许、日渐厚实的发展基础、光明人的优良作风。

着眼当下谋长远,光明区提出,纵深推进区委“1+2+3+4”工作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光明将谋划建立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彰显科研经济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的光明科学城指标体系,为加快推进“三地”建设提供目标指引。

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实施创新能级提升行动。加快大科学装置“投建运转”,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形成强大科学磁吸效应。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运营为牵引,建设梯次分明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龙头央企、高等院校等“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力度,发挥一流研究型大学作用,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汇聚。

实施核心技术引领行动。围绕科学城三大主攻方向,聚合科产学研力量,努力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服务提效行动,打造拎包入住式“创新空间”,推动全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国际科技前沿信息查询,构建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以更大力度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

实施科学赋能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携手科研机构实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开展融通创新,在产业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创新成果。

实施转化体系培育行动。以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为引领,聚焦概念验证、技术熟化、产品试制等关键环节,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职业经理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链条。

实施科技金融支撑行动。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科学城母基金+产业基金+种子基金”的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光明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营造创投机构、科技银行、融资担保等多元金融生态,鼓励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模式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力资金支撑。

实施产业集群加速行动。深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支持未来产业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以更大力度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

实施青年人才引育行动。发挥领军人才“头雁”效应,吸引海内外科研团队汇聚光明。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等引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育更多博士、博士后。设立青年科技人才专项,支持青年人才稳定长期发展。

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行动。构建更具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实施领军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实施科学趣城建设行动。让科学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塑造最具“科技范”的城市风貌。策划美食IP、特色露营、咖啡聚落、国货“潮品”、时尚“潮玩”等消费场景,构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消费业态。办好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活力多元的文化氛围。高标准打造科学家谷,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创新街区、人才驿站,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人才“梦家园”。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