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人文历史”,右手“烟火缭绕” 《还有诗和远方》让文化活起来

读特记者 张锐
2020-08-24 20:51
摘要

浙江卫视治愈系文旅实践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开播三期以来,“诗和远方旅行团”在新昌追寻诗仙李白的梦中圣山,在建德感受“腾云驾雾”的“归隐”之乐,旋即又于今晚打卡临海,循着时光的痕迹,邂逅这座千年古城于岁月重叠之下的醇厚质感。

今天,文化消费作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游客深度体验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国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持续为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着新的动能。那么,怎么才能收获酣畅淋漓的文化消费体验?浙江卫视治愈系文旅实践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开播三期以来,“诗和远方旅行团”在新昌追寻诗仙李白的梦中圣山,在建德感受“腾云驾雾”的“归隐”之乐,旋即又于今晚打卡临海,循着时光的痕迹,邂逅这座千年古城于岁月重叠之下的醇厚质感。

在第三期临海站,“诗和远方旅行团”让时光折叠、激荡、共融,让人们在这座千年古城中,既体会过往岁月的沧桑感怀,也触摸当下生活的温暖印记。

这一期节目中,华少、张绍刚、胡海泉和飞行嘉宾张国立、徐艺洋的旅行,从台州初级中学的校园开始。众人在这所近代文学大师朱自清曾任教过的学校,重温经典篇目《匆匆》,随后开始了和“时光”的美好邂逅——他们在临海老字号饭店“白塔桥饭店”,品尝有1400年传承的菜肴;饭后漫步于紫阳街,在林立的古城小筑中探寻小人书、弹棉花、木杆秤等日渐式微的老手艺;从千年古刹龙兴寺,到江南气派的古长城……他们遥想风云岁月,追忆英雄人物,心中感慨良多。

历史的光辉印记,赋予了临海以铮铮筋骨。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绝版古城墙”见证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抗倭所向披靡、安定海疆的荡气回肠。“旅行团”登高览胜,俯瞰大江,昔日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浩荡宣言,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当旅行团品尝起因“军民鱼水情”而来的本土小吃“糟羹”时,观众又能神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热情愫——金戈铁马的峥嵘记忆,以一种细腻而柔软的方式,融进了人们的生活,世世代代守卫着深藏于心的重量。

华少在节目中说:“因为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才有了我们今天共同的回忆,只有有了回忆,才足以珍惜。时间的迷人之处,正是因为它的永不倒流。”

在第三期节目中,一位名叫陈十八的银行职员说:“在临海,时间的流速仿佛和别处不同。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沙发,大家的人生走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悠悠古城墙下,文脉已经融入了临海人民的血液。走在路上,人们时不时就会遇上独立展览、话剧演出……它们使得这个小城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放下了匆匆脚步。在这座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里,“诗与远方旅行团”一路亲身示范着,如何将旅行真正变成一种美好生活的方式。

在路边文艺范的时尚书店中,海泉意外邂逅了一支排练中的民乐团,双方即兴合作,在快速了解中变成音乐的知己,而后,他们在古城墙下合奏《大话西游》里的经典曲目《一生所爱》,一场露天表演,让艺术在生活的烟火气中更加动人;热闹的街头,张国立、徐艺洋遇上了“无价之姐”版广场舞团,他们随性加入,尽情“临海摇”……在他们眼中,值得去发现的不仅是名山大川、历史古迹,还有眼前这些滚烫的生活场景——连一位站在阁楼上的八旬老奶奶,都可以成为他们无法忘却的旅行印记。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