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下旬,从加拿大传来喜讯。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青年影像节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主席李亚威及其团队的纪录片《绿孔雀》《汉剧名伶梁素珍》荣获2023年度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制片奖、组委会特别奖、最佳文化传播奖多项荣誉。
▲李亚威荣获法国卡布尔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 “中法友谊贡献奖 ”。
2023年对于李亚威创作团队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四部作品荣获了国内外包括金枫叶奖在内的十项大奖,纪录片《英歌舞》《绿孔雀》《汉剧名伶梁素珍》《韦桃花和她的儿子们》分别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23年第29届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长片十优作品和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法国卡布尔电影节中国日单元”特别奖,李亚威获得法国卡布尔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中法友谊贡献奖”。
▲李亚威创作团队拍摄的纪录片《汉剧名伶梁素珍》《韦桃花和她的儿子们》荣获 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 “法国卡布尔电影节中国日单元 ”特别奖。
李亚威和她的团队记录和拍摄了深圳各时期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同时拍摄了彝族、瑶族、水族、藏族、苗族、塔吉克族等61部400多部集的纪录片及电影,多部作品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以及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殊荣。其中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被国家外联局翻译成9种语言,作为国家对外交流作品,2016年被中央档案馆收藏,成为中国纪录片70年典藏作品。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用生命和心血创作
记者:您和您团队的作品今年依旧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您又完成了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和第十六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两项大型活动和两个晚会的总编导,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您是如何做出这样的成绩呢?
李亚威:我认为要想为他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作品和扶持年轻人上面了,一方面是我的创作队伍,我要努力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是为深圳青年影像节搭建好挖掘和培养人才的平台。
▲李亚威导演在纪录片《英歌舞》拍摄现场。
记者:您身兼数个行政职务,虽然您的工作繁忙,您每一年都会有四五部作品在国内外参赛并获得奖项,您是怎样做到的?
李亚威:我坚持了十几年这样做,获奖不是唯一目的,参加各种影视节的评选代表着它是一个标杆,每一年参赛都需要你跳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我要带领学生们跳高式地进步,使得团队创作的作品越来越贴近精品。
我对我们的创作团队要求很严格,我很幸运,我团队中的刘庆纲、史光耀、周全、尚春华、余承莹、余方明、林莎莎、杜玉等,在任何条件下,无论多么艰辛,资金多短缺,公益项目要投入多少精力,他们都没有怨言,一直跟我并肩工作,不离不弃。他们还要带教我们楚雄亚威国际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容纳他们的幼稚,给他们成长的空间,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对我的尊重和爱戴,这是我的荣幸和福分。
▲李亚威导演纪录片《英歌舞》海报。
▲李亚威导演在纪录片《英歌舞》拍摄现场。
记者:您在创作中对每一个镜头,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以及音乐动效合成都亲力亲为,您有这么大的团队为什么还要如此辛苦?
李亚威:纪录片有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导演的独特视角,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不付出代价就能取得成功的。我执着追求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并希望我的学生们踏着我的肩膀,传承接力,继续拍下去,“不做垃圾作品”是我们的口号,也是一种有尊严的人格和品行。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影视工作者,如果我们做出来的东西经不起推敲,留不下任何价值的东西,我们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我自己要成为带头做精品的艺术家,我也要做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我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让我们的创作者们、参与深圳青年影像节的青年们,踏着我的脊梁、肩膀走向他们的梦想。
如果想把一部片子真正地做到极致,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攻坚克难,每一部片子的事件、人物、文化背景不同,想超越是要下苦功夫的,我一直是用我的生命和心血在创作。
用国际性影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这些年您和您团队的作品频频在国际上获奖,您将来是否将继续坚持纪录片“出海”?
李亚威: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最有力载体之一,纪录片已经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深圳乃至中国,拥有大量的表现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好故事,我们用什么样的风格样式,把我们经历的时代变迁记录下来,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自信、包容的中国形象,是一件必须探索、责无旁贷的事儿。
近几年来,我们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寻找国际性影视语言,从区域性的本土话语表达转向全球话语表达,让中国的故事成为国际性叙事的表达,进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把中国故事推广到国际上去。
▲李亚威导演纪录片《绿孔雀》海报。
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给我们的《绿孔雀》评语就体现了我们影片的“中国话语”的表达方式与世界接轨,被国际受众理解与认同:“迷人、色彩斑斓、神秘的大鸟,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诗歌、绘画作品中赞美它们,但却很少将它们作为活生生的、会呼吸的鸟类深入描绘。《绿孔雀》的电影制作人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工作,将这种赞美带到了我们最直观的眼前……电影拍摄得非常漂亮,剪辑很棒,洞察了未知的孔雀世界……”我们的《绿孔雀》聚焦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人文关怀,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经验与情感,所以得到了国际电影节评委的肯定。
记者:在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来临之际,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与法国卡布尔电影节合作,在国际单元就“中国日”特别影片进行颁奖,为什么增设了这个环节呢?
李亚威:卡布尔电影节是国际上A类电影节,也叫“浪漫电影节”“爱情电影节”。2018年卡布尔电影节组委会策划借助这个平台设立“中国日”,使得中国电影多了一个走出去的平台。这一合作项目深具国际传播价值,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深圳青年影像节的国际性,也为“联通中外,沟通世界”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深圳青年影像节为中外同行进行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深圳青年影像节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充满活力的青春影像,展现真实可信的深圳形象和中国形象。
(图片由李亚威团队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