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桑曲河上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德群 吴亚男 刘莎莎/文 齐洁爽 任宪平/图
01-03 00: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4900米!

这是德姆拉山口的海拔高度。

群山耸峙,白雪皑皑;高原草场,四顾苍茫。

雪峰海拔5000米以上的德姆拉山是西藏高原东部屏障,也是西藏昌都市八宿县与林芝市察隅县的界山。过了德姆拉,就是察隅。

近日,深圳特区报采访组一行翻过德姆拉,走进察隅,走进深圳对口帮扶推进当地乡村振兴、携手共同富裕的火热现场。

竹瓦根镇雄久村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援建的环境水务设施项目。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宪平 摄

源头

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越野车沿着德姆拉盘山路盘旋而下,快到山脚时,驾驶员江措指着一条布满石头的浅浅溪流说:“这里,就是桑曲河源头。”

阳光打在溪面上,泛着粼粼波光。雪山下的涓涓流水自西北一路向东南流,穿过高山峡谷,汇成长约178公里的桑曲河。河水至察隅县竹瓦根镇后折向西南,到下察隅与贡日嘎布曲汇合后改称察隅河,流域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覆盖一半多察隅县域。

察隅,既是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之地,又是海拔较低、降水充沛、四季温和的“西藏小江南”,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

穿城而过的桑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藏族为主的三万多各族人民,也见证着雪域高原上的城乡巨变。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

1995年,广东省开始对口援建西藏林芝地区,第一批援藏干部正式进藏,深圳第一笔援藏资金同一年到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自2010年起,深圳对口支援察隅。

29年弹指一挥间。前后十批深圳援藏干部人才登上雪域高原,一棒一棒“接力跑”,“扶贫不图名,实干见真情”,在民生、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攻坚克难,输血更造血,扶贫更扶志,有力推动了全县如期脱贫摘帽、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当地农牧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去年更是达到2012年的3倍多,让察隅这个从前“只有飞鸟才可以到达的地方”,蝶变成如今人们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

登高壮观天地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作为西藏工作战略任务,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我们做好援藏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组长、挂职林芝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林芝市商务局局长马冰表示,进藏一年多来,工作组紧紧围绕广东省和深圳市援藏工作安排,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联动各方资源,全力推进项目援藏、民生援藏、消费援藏、人才援藏、平台援藏,打造乡村振兴强劲引擎,助力林芝市及察隅县、察隅农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太阳照在桑曲河上。

幸福写在居民脸上。

富民

出察隅县城,在两边巍峨高山夹峙下,我们沿着奔腾不息桑曲河顺流而下,到下察隅右转,沿贡日嘎布曲溯流而上,过了米古村,河两岸两片新落成的村落格外醒目,那就是易地搬迁建成的巩固村和巩固村2号。

上察隅镇永宁村房舍宽大精美,道路整洁通畅,村民生活舒心安逸。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现在住的房子120平方米,上下两层,宽敞、漂亮,比老家房子好多了。”上察隅镇巩固村2号,平措旺加家里,26岁的藏族小伙旺加开心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四口,从山高路险的察瓦龙乡雪巴村搬过来三个多月了,住得舒坦,交通方便,越住越喜欢。

“以前从雪巴村到县城,早晨6点出发,一天才能到。遇到大雪封山,几个月都出不来。现在这里道路好,往镇上、县城都有班车,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在阳光明媚的农家小院,旺加热情地介绍着他的父母和弟弟。院子里,阳光下的蔬菜绿油油的,青翠耀眼。

“我经常打短工,每月有几千元收入。”旺加说,弟弟偶尔打点临工,一直想去参军。自己的心愿嘛,就是希望早点娶个媳妇,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深圳援建的重点项目,该村共安置了包括旺加一家在内的77家易地搬迁来的住户,家家都是藏式风格的两层楼房。

“这个项目总投资7781.79万元,其中使用援藏资金2400万元,2023年9月建成。”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刘生清说,“我先后跟深圳市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成员打交道,他们敬业、有闯劲,务实能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察隅农场千亩茶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宪平 摄

村子里,6米宽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每家都配有太阳能热水器,孩子开心地追逐打闹,村后高山脚下大片农耕地已平整好,预计每个村民可分到一亩。

“让更多当地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生活。”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县工作组组长、挂职察隅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曹烨告诉记者,工作组全力推进2023-2025年度计划内投资项目实施,5个项目涉及援藏资金1.96亿元,其中2023年度计划投资5450万元。工作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民生问题,办好民生实事,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强边

上察隅镇迟巴村,位于正在整修的219国道旁,丛林茂密,村前的贡日嘎布曲哗哗流淌。

占地近26万平方米的迟巴村安置点建设项目工地上,工人们忙着在房屋基柱上捆绑钢筋,挖掘机轰鸣声不绝于耳……这是正在建设中的3个抵边小康村项目之一。

“我们2023年9月15日进场,目前项目基础开挖已基本完成。”迟巴村安置点建设项目施工方负责人王祺表示,该项目包括114栋居民用房,总投资近1亿元,其中援藏资金2250万元。

“项目建成后,可极大改善搬迁过来的察隅当地农牧民居住条件。”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县工作组成员、挂职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伟告诉记者,该项目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整个村庄呈环形布局,犹如一串挂在脖子上的项链,在群山、森林和河流映衬下分外夺目。

“贡日嘎布曲河畔,很快将再添一座美丽新农村。”王祺说,该项目预计2024年8月中旬建成。届时,远在察瓦龙乡、古玉乡等偏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的村民们将搬迁过来,开启美好新生活。

“搬迁过来的村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很满意。”巩固村2号驻村书记杨永齐说出了搬迁村民的心声,“所以我们改村名叫永宁村,希望祖国边境永远安宁的意思。”

“我们有底气把边境地区守护好。”下察隅镇嘎堆嘎美村驻村书记雷澎说,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子越建越美,村民守边、固边更有保障和支撑。

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援建雄久村景观公园正紧张施工中。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团队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充分继承、发扬了前几批援藏工作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林芝市政协副主席、察隅县委书记杜元文止不住地赞扬,他们积极推进抵边小康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察隅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在雪域高原上擦亮了深圳援藏品牌。

和美

贡日嘎布曲顺流而下,在下察隅,二曲合流,改称察隅河。

沿河往南,我们先到僜人居住的夏尼村,再进藏民为主的嘎堆嘎美村,处处感受到新农村欣欣向荣和万千气象。

嘎堆嘎美村。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宪平 摄

“小时候,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我们没少摔过跤。”在嘎堆嘎美村长大的仁增曲珍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做起了科技专干。

“在深圳对口帮扶下,村里铺上了水泥路,乡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很多人走出大山、读了大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以前就是通过深圳援藏工作组联系到深圳一位叔叔资助上学的她深有感触地说,“我特别感谢深圳好心人。毕业后,我选择回到老家工作,就是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嘎堆嘎美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正在推进中。”雷澎说,在深圳对口帮扶下,村子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老百姓更加安心生产,生活越来越好。一旁开拖拉机运送混凝土的村民尼玛顿珠说,在家门口干活每天就能挣到两百元,感觉挺不错。

出了嘎堆嘎美,沿河溯流而上,跨过桑曲河,我们来到竹瓦根镇雄久村。村口,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施工人员来回忙碌。

“这里是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援建的环境水务设施项目。”现场的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利源公司项目经理谢尚炼说,该集团在古拉乡、雄久村、巩固、沙玛村分别建设或改造一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同时对雄久村和美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周边4000平方米范围内景观公园进行改造提升。

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援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投入使用,雄久村排出的污水干净透明,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自进场以来,我们已完成雄久村、沙玛村、巩固村污水处理设施。”他说,采用“生物净化池+太阳能”乡村污水处理技术后,水质干净透明,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改善了当地生态。该集团一揽子“交钥匙”援建项目投资总额约770万元,将打造成察隅县乡村一级污水处理示范项目。

在察隅,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广。古玉乡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继在巴依村、玉和村、博学村等开展整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古玉乡乡长袁野说,2023年8月,巴依村、玉和村通过验收,家家户户做到人畜分离,村容村貌改善明显,纷纷变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和美村庄。

“感谢共产党!”在嘎堆嘎美村,看到记者,村民迪弟主动走上前来接受采访,“现在我们看病有医保,国家帮扶政策好,相信日子越来越好。”迪弟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

河流有声,断岸千尺。

察隅县城十几公里处,桑曲河水经年冲刷下,形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千年水磨岩,河水碧绿如翡翠,岩石光滑形状奇,正如一批又一批的深圳援藏人接力奋斗,精心打磨桑曲河畔美丽新察隅。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德群 吴亚男 刘莎莎/文 齐洁爽 任宪平/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