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深圳的气温很高。
而比温度还要高的,是这座城市的关注度。
8月18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的8月18日晚,《新闻联播》正式播发了这一消息。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深圳干得怎么样?
8月18日当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围绕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纷纷推出重磅报道,点赞深圳、给力深圳。
《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高规格印发实施,全文言简意深、句句铭心,条条措施含金量满满。
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
深圳再承新使命,受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从《意见》发布之时起,深圳的发展,就一直是在聚光灯下。
接下来,深圳怎么干?
从本周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两个重要会议里,能找到答案——
8月18日,《意见》一周年当天召开的市委常委会首先对此予以回应。
会议强调,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奋斗在深圳这座富有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是正当其时、人生之大幸。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只争朝夕,不辱使命,不断推动深圳工作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8月19日,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会议指出,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特别关怀、特别厚爱、特别期待,更加深刻认识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具体行动,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以优异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本周,深圳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这里,对于怎么干这个问题,也释放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
8月17日,在在“点亮深圳 5G智慧之城”发布会上,深圳正式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进入5G时代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5G基站已累计建成超过4.6万个、密度国内第一,5G标准必要专利总量全球领先,5G产业规模、5G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
8月18日,在《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当天,轨道交通6、10号线开通暨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工程(首批线路)开工仪式、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仪式举行。随着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10号线开通,地铁6号线通新岭站迎来了首批乘客,至此,深圳地铁运营10条线路、总里程达383公里。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等多个重要时点,深圳纪念、庆祝的方式当中,最重要的活动,都是启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
实干,已经融入深圳经济特区的基因;实干,就是最好的庆祝。
本周,8月20日,深圳又举行一场疫情防控专场发布会。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8月16日,深圳也举办了一场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发布会。
零星出现的疫情,牵动着人心,也考验着深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钟南山院士说过,公开和透明,是防控做得好的前提。率先公布病例轨迹、所在小区……疫情发生以来,深圳的信息发布就走在全国前列。这背后,是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是对市民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这背后,是一座超大型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是答好先行示范“加试题”的使命担当。
出现疫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下来。深圳有这么多连体的负压病房,太强大了,不过用不上,因为防控能力太强了……
这些话,是张文宏教授在深圳说的。
我们,对深圳,有信心。
下周,深圳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纪念日。
下周三,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
纪念,是为了更好出发。
深圳已经在路上了。
深圳,生日快乐!
深圳,加油!
【撰文】甘霖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