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教授开讲《现代思潮中的儒学变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3-12-22 19:37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景海峰从经学到国学的演变,从国学到文史哲以及儒学的复兴三个部分,讲述儒学如何在现代思潮的变迁。

日前,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学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人文讲坛第221期活动上,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景海峰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儒学的讲座——《现代思潮中的儒学变迁》。

景海峰教授在讲座现场

景海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一介先生。现任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儒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专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诠释学与儒家思想》《经典诠释与当代中国哲学》等,另有编著十余种及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在讲座中,景海峰首先指出,儒学在近百年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现实境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经学到国学的演变,从国学到文史哲以及儒学的复兴三个部分,讲述儒学如何在现代思潮的变迁。

景海峰介绍了从经学到国学转变的历史沿革,并就国学的定义展开细致地讲解。他指出,从语词的溯源而言,“国学”是个非常古老的观念。古代的“国学”概念是从传统的教育体制——包括教育机构、学术涵养、人才培育、知识传递等线索出发的,与我们现在谈论的“国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两项内容一定要划分开来。可以说,没有近现代的“西学东渐”,没有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与碰撞,我们现在用的“国学”概念,以及其确切的含义就难以得到说明。“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学’,其核心的指向是呼唤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复位,是全民族的事业。”

从国学到文史哲,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景海峰认为,传统儒学向哲学的“靠拢”,有其时代的必然性。20世纪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使得儒家思想赖以扎根的“土壤”日渐贫瘠,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儒学越来越成为遥远的记忆,“悬置”的边缘状态使得儒家资源已经变成了一些“思想的碎片”和“漂浮的观念”。而面对现实生活的欲振乏术和实际影响力的日渐隐退,也使得儒学研究走向更为观念化的创作之途,以思想的“抽离”与“提纯”作为应对现实挑战的基本方式。

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生活,景海峰认为,儒学的重新定位标志着儒学价值的自觉与自悟,标志着民族文化向自身传统的回归。景海峰强调,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必先要有文化之自觉,必先寻回失落了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文化之主体部分的儒学,其价值的自觉和重新诠释,关乎未来中国文化的前途。

面对全球化,儒学应该如何发展呢?景海峰认为,儒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作为学术研究之对象的身份性,试图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学堂走入社会,变成大众默会于心、倏然从之的“行动”,从而成为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形式。此外,儒学需要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来吸收人类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特别是在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和深刻洗礼之后,它的开放性、坚韧度、鉴别力和取精用宏的能量都应该是以往的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它也必能担当得起任何的考验。

据介绍,“人文讲坛”旨在搭建知名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桥梁,传播人文知识,促进交流共享,塑造人文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和内心修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