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冷冬里的“暖深”——10℃以下的“另一个”深圳

晶报记者 郑毅 朱晓蕾 刘钢 谢敏 池婷 陈宏宇
2023-12-22 08:47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摘要

深圳昨日发布橙色寒冷预警。萧瑟寒风中,晶报记者走访城市的各个角落,记下不同深圳人共同的“抗寒”故事。

深圳昨日发布橙色寒冷预警。萧瑟寒风中,晶报记者走访城市的各个角落,记下不同深圳人共同的“抗寒”故事。

▲寒冷中,深圳各个角落仍洋溢暖意。

黎明前,6℃下的“城市英雄”

“沙、沙、沙……”12月21日清晨5时30分,墨迹天气显示深圳市福田区气温为6℃,大街上行驶的车辆很少,高耸的居民楼,零星的窗户亮着灯,小区门口的岗亭内,保安裹着大衣刷着手机,环卫工人穿着布满反光条的橙色工作服,认真地清扫着大街,扫帚与地面的摩擦声显得格外清晰。

路边,出租车司机将车停靠,关闭了揽客指示灯,准备在车上眯一小会儿,等待和搭档交班。

5时32分,王善翠骑着载满清洁工具的电动自行车来到福中一路书城广场,这是她负责的清洁区域,停好电动自行车后,她将厚厚的棉衣脱下,挂在电单车把手上。

“骑车过来还是很冷,帽子、手套、围巾、大棉衣全都翻出来穿戴上了,清扫工作比较费体力,身子很快就热起来了,所以要把外套脱下,穿太厚不方便行动。”脱去棉大衣,王善翠拿出抹布,擦拭路边的垃圾桶,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科学研究表明,天亮之前是一天之中温度最低的时段,环卫工人们的工作,从每天气温最低的时候开始。这低于10℃的气温,王善翠和同事们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并不担心降温,相比而言,刮风下雨的天气更让他们头疼。“只要刮风,就不停有树叶落下,我们就得不停清扫,尤其台风天,根本忙不完。”

比环卫工人更早开启一天工作的,是农贸市场的水果蔬菜商贩们。

清晨5点,福田农批市场的广场早已灯火通明,一辆辆装满各类“新鲜菜”的面包车,从农批市场1号岗出口驶出,驶向全市各个菜市场,也可能是大型餐饮单位。

福田农批停车场进出口,骑着电单车的商贩们进进出出,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同的是,有的电单车驮着白色泡沫箱,有的驮着蓝色塑料篓。电单车穿梭在广场上各个档口,直到每个箱子装满后离开。

乍眼看去,整个农批市场显得杂乱无章,走进后,却能看见所有的井然有序。询价、称重、扫二维码、装箱……买卖双方像认识多年的老友,干脆利落,默契十足。

“吃个槟榔不?天气这么冷。”一个操着湖南“塑普”的档口大叔,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槟榔,递给骑电单车的买菜人。

在寒冷的清晨,每个人都有自己御寒的技巧,但也有人和寒冷倔强地对抗着。

水产区的档口,杀鱼的小哥用冻得通红的手,娴熟地刮去鱼身上的鳞片,嫌戴手套影响干活效率,长辈递给他的橡胶手套被扔在一旁。两米之外,稍显年长的大叔,戴着橡胶手袋,在冰冷的水中捞鱼。

大降温似乎改变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改变,“货拉拉”们与“小电驴”们默契配合,有序供给着这座城市的食粮,一切如常。

▲21日清晨,福中一路书城广场,环卫工人清理路边的垃圾箱。

▲21日清晨,福田农批市场的卖鱼小哥在杀鱼。

让市民感受到寒风中的“深圳温度”

12月21日清晨6点,气温仍旧只有6℃,莲花山脚下,晨练的身影逐渐多起来。有的长衣长裤边走边跑,有的短裤背心大步快跑,多数人都戴着无线蓝牙耳机,在急促的呼吸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12月17日是深圳这轮大降温的开始,当天早晨8点,福田公安分局反恐机训大队战训五队在莲花山执行专项勤务,由于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中队长梅海江在岗前训示嘱咐队员注意防寒保暖,并要求执勤队员执勤时要在岗在位。

当天中午12点,梅海江收到对讲机呼叫传来的指令,莲花山上发现有人晕倒。听闻此讯,梅海江立即带领队员冲出警务室,很快,便在离山顶100余米的登山道,找到晕倒的老年女性,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经了解,老人因低血糖而晕倒,急救120医生赶到后,梅海江带人将老人抬上担架,安全送上救护车。

气温的下降,给户外运动爱好者带来更大挑战,摔伤、低血糖晕倒的案例显著增加,为了保障安全,安保、执法人员也在努力完善勤务措施,尽可能保障市民安全。

“阿姨,您要办什么业务?”12月18日下午,市民李阿姨穿着一件带帽的大衣,来到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户政中心,民警朱传红一边招呼,顺手拿起大厅门口的暖壶,给李阿姨倒了一杯姜枣茶。近日寒潮来袭,气温急转直下。自12月16日起,香蜜湖户政中心专门为前来窗口办事的市民准备了姜枣茶驱寒。

“我还准备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去买棉被,工地就给我们免费发放了,还是挺开心。”降温对建筑工人曾建平而言,难的不是白天在工地干活,而是晚上在宿舍居住时,没有足够厚的被子。

12月18日下午,深圳地铁15号线土建九工区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项目经理带队为一线工人发放棉被,为劳动者健康“保温”。曾建平抱着一大袋大红色包装的保暖物品,笑言自己又省了几百块。

“所有门店售罄”,邹女士打开微信,在某连锁百货商店的小程序里,搜索“热水袋”,从界面顶端一直下滑到底,所有相关类目均显示着这六个字。

“我还是反应慢了,没想到这么夸张了。”12月19日,在写字楼工作的邹女士觉得有点冷,想买个热水袋暖手,然而,不论是充电式暖水袋还是注水式暖水袋,亦或相关取暖类型的产品,均显示售罄。12月21日,邹女士再次打开小程序,界面仍旧显示着“售罄”。

▲民警与群众一起救助晕倒在登山路上的老人。

晶报记者走进救助站体验“避风港”

“您怎么样?冷不冷?我让他们先去拿两件衣服来,您先登记。”12月20日下午5时23分,一名衣着单薄的男子拖着两大袋随身物品,来到市救助管理站登记大厅寻求救助。他低着头,坐在最靠门边的一张凳子上,目光躲闪,浑身发冷不断打着寒颤,“冷,很冷,昨天一晚上我们没地方睡,好冷。”“我们?还有谁?”张文伟问。“还有我儿子,在路口,他不愿意进来。”男子断断续续回答。

张文伟弯下身,给男子送去一杯热茶,进一步询问了解该名男子的基本情况,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另一名则出门寻找男子提及的孩子。

自1993年入站至今,张文伟已经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干了30年,对站里的工作如数家珍。作为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庇护部部长,他拿来一本登记簿,上面登记着“2+2+2、2+2+3,棉衣、棉裤”,同时记录有时间、申领人签字。“这2+2+2分别是两盒方便面、两罐八宝粥加两瓶矿泉水。”这里登记着一些不想入住的救助对象每天申领的食物和御寒物品。“因为天气冷,现在每天来领取防寒御寒物品的人有所增加,我们是全天24小时值班机制,昨天来领取食物和御寒物品的有17人。”张文伟翻着登记簿说。

据了解,为应对本轮寒潮,市救助管理站提前储备防寒物资、御寒物品,保障站内各救助物资储备仓库物资充裕。为了保障站内救助对象安全御寒,工作人员为救助对象发放了棉被、毛毯、保暖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并将防寒药品配备到位。站内还有洗漱间、冲凉房及开水间,可以供被救助者使用。

市救助管理站内配置有115张床位,目前在站60人左右,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为生活无着者提供一日三餐,防寒御寒,成为他们寒潮下的避风港。

▲为应对本轮寒潮,市救助管理站提前储备防寒物资、御寒物品。

▲工人把保暖物资搬回宿舍。

寒冷带旺“烟火气”,更有“文明味”

“对降温最大的尊重当然是吃火锅啦!今天特意带着从东北过来的家人,感受一下深圳人的过冬方式。”在火锅店排队的邓女士说道。12月20日下午6点半,在车公庙各大火锅店等待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其中一家网红火锅店门前的场面尤为火爆。店员们忙得不可开交,店长表示,“降温后生意异常繁忙,近期每日的销售额都在稳步增长。”店里还贴心地为排队市民准备了热饮和围巾,以缓解他们在寒冷天气中的不适。

在店内,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入,空气中弥漫着辣椒和香料的香气,他们围坐在火锅周围,有人在不停地翻动着锅里的食材,确保每一块都充分煮熟;有人则在细细品味着口中的食物,享受着火锅带来的满足感;有人用手机拍下这温馨的场景,或是与朋友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也有许多人会选择买上“降温”的第一杯热奶茶,拿着小勺轻轻搅动,喝上一口,瞬间就能感受到甜意。这个特殊的冬季里,夜市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白石龙音乐主题公园,可以看到烧烤、柠檬茶、章鱼小丸子、烤红薯、铁板豆腐等各种小吃摊位,烟火气十足。不论是上了一天班的白领,还是从学校上完晚自习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温度下散发出来的夜市经济魅力。

夜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美食的多样化和鲜美可口,更在于和朋友之间的陪伴。20日晚上9点,罗先生正穿着新买的羽绒服坐在夜市帐篷里,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与朋友交谈,感觉时间仿佛都放慢了脚步。“对我们来说,夜市文化跟天气无关,降温无法阻挡我们对美食的向往,已经是很多摊位的回头客了,有些商家还听我们建议推出了冬季新品。”罗先生说。

罗先生口中的新品正是“贩卖快乐”小摊上推出的鲜花罐罐奶茶,摊主梦榣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职员,3个月前开启了自己的“练摊”生涯。“每天出摊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的快乐源泉,有了很多跟大家交流的机会。摊主们之间相处很和谐,还会一起商量怎么提供御寒的食物和防寒措施。”梦榣说。

“你可以尝尝他家的烧烤,味道真的不错,我们买了好多次了。”市民李先生主动帮摊主做起了推介,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附近上班,很喜欢这家烧烤,所以公司要组织烧烤团建时,第一个推荐这家。“我一定给你们打个大折扣。”摊主乐呵呵地说道。

天气虽然寒冷,但夜市的摊位前仍然人头攒动,摊主们的生意依然红火,也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亲朋好友围坐,享用热气腾腾的火锅。

那些保护“梦想”的夜归人

N4线公交横贯东西,是途经深南大道最后一班夜车,从福田高铁站出发沿深南大道一路向西,最后到达南山中心区公交总站。每天零点和零点三十分别从始末站发两趟车,在不到10℃的夜里,载着满“厢”温暖,为城市夜归人,带去一段特殊的旅程。

12月20日晚11时26分,N4线路的驾驶员钟海师傅便将车开到站台,等待他的那些老面孔和新朋友。“车里最少也有17℃,暖和很多,乘客来了不用站在风里等,晚上这里挺冷的,空旷,也没什么遮挡,可以上车坐会儿等发车。”这是钟师傅为乘客所做的一件暖心事。

▲为免乘客在寒风中等车,钟海师傅提前半小时将车开到站台。

还没到发车时间,钟师傅站在车边跟记者聊了起来,2005年进入巴士集团的他,如今不仅是第五分公司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一名老党员。由于车次特殊,晚上跑车,每天日夜颠倒,回到家都要两三点了,很多司机不能适应。钟师傅了解后,主动找到公司领导,申请跑N4线,“我适应能力强,经验也丰富,夜班线路难不倒我。”钟师傅开玩笑地说,“还不堵车,多好。”而背后的辛酸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你看他来了,我说的就是他。”钟师傅突然停下思绪指着远处疾步走来的小伙儿说。这是一名顺丰小哥,是钟师傅提及的老面孔。快递员谢先生,基本上每天都来坐钟师傅的车回白石洲的家。“晚上地铁停了,也不可能打车,这条线路确实帮我解决了大问题,半个小时就能到家。”

柔和的光晕将城市催眠,车窗外褪去的喧闹化作点点星光将车厢的影子无限拉长。一并褪去的还有一车的疲惫,他们在各自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这人世间并不相通的悲欢。夜晚,是照见城市人生百态的另一面镜子,钟师傅和他的N4线路在车厢内迎来送往着百态人生,慰藉来自五湖四海漂泊的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郑毅 朱晓蕾 刘钢 谢敏 池婷 陈宏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