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观 |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视角下的 “调查研究”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近10年的报道为例
2023-12-21 17:1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马上青

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调研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做出了具体部署。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中的五大基本原则为依据,对2013年—2023年期间《人民日报》刊发的以“调查研究”为题的108篇样本文章进行分类并进行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讲好“调查研究”需要关注考察多个领域,呈现立体的真问题;第二,关注人物故事,贴近实际情景;第三,采用丰富多样的叙事形式,让调研实干的精神深入人心。文本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视角下,“调查研究”相关报道的具体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而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刊发的108篇“调查研究”类文章为对象进行研究。《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党报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社会地位,其发声能够引导公众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和时政议题的关注,并对公众舆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研究重点关注其反映的问题和叙事的特点。

一、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为我们的探索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主体性、整体性、具体性、发展性。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统计分析了2013—2023年十年内的《人民日报》文本,基于“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的数据,以“调查研究”为关键词进行题目检索,通过对文章主题、关键词的分析,剔除与“调查研究”故事相关性不大的文章,最后确认的文献为108篇。

本文首先对每一篇的结构、分布以及规律进行统计;其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章信息进行客观、系统地定量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五个原则[2],具体分析了各类文本,为讲好调查研究故事、发扬调查研究精神的工作作出参考。

二、分析结果

如图1所示,2013年至2023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的标题带有“调查研究”的文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17年开始,《人民日报》理论版面设立了《调查研究》主题栏目,专门刊发和民生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或调查研究故事,涵盖了民生最关注的就业、三农等领域,例如以调研具体数值数据直观呈现了劳动者职业流动状况,美丽乡村品牌的具体成效与群众收益,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水平、农村电商发展对脱贫的助力等。通过展现各类调研报告,以翔实的数字和百分比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动向。此外,于2020年起,《人民日报》在政治版面开始设立《调查研究,凝聚共识》主题栏目,重点关注各民主党派所成立的中央调研组扎根各地发表的调研报告或调研成果,内容包括医疗、大数据、社区治理等各个领域,如民革中央调研组赴内蒙古开展现代化农业特区开展调研[3]、民革中央调研组赴江苏和广东围绕“法治保障与政策引领科技强国”等主题进行重点考察[4],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行了生动体现。

第一,客观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标准。调查研究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事实。本文将样本文章进行类型统计发现,样本文章具有类型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包括调研报告、政策发布、讨论汇总、讲稿选编、人物访谈、理论讨论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人民日报为调研精神的引领提供了多样性的解读角度。其次,从调研内容来看,如图2所示,科技、企业、生态、三农四个内容分类的文本频次最高,这四个类别也正是最贴近民生的几类重大问题。从种类上看,包括社区治理、扶贫、教育、能源等广泛的调研题材,这些题材涉及人民群众关心的方方面面。

第二,具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如表1表2所示,本文将样本归纳为: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应用研究三个类别。其中,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占比较大,在案例研究中,频次最高的是单案例调查研究的报道,体现了案例描述的独特性,采用单案例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聚焦于特定问题,全面观察和分析相关的具体情境和因果关系,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性原则,将实践与具体事情相结合。例如,讲述四川省以建设森林小镇为载体,努力构建适应本地情况的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流程,以此为案例,彰显了在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5]在另一篇文章样本中,以单案例的形式,具体讲述上海市在推进苏州河岸线贯通开放中,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终按群众的想法办好了群众的事,成功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6]

第三,主体性原则。如表3所示,从发表板块来看,调查研究在相关的文章主要分布在人民日报的政治、理论、要闻三大板块,凸显了调查研究在作为“传家宝”的重要价值和广泛的探讨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主体性原则,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方法,在这些调查研究的文章中更多地以故事、人物的角度来报道。通过描述党和国家领导人、两会委员、基层干部、新闻记者等主体深入调研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在实践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生动细节、工作场景。例如,一篇报道讲述了10名青年采编人员首赴河北省滦平县,驻村蹲点调研半月实践锻炼,归来后基于实践调研表达个人对振兴的新想法、新观点。[7]这样从个体角度、人物角度的叙事,不仅展示了调查研究的全面实践过程,增加了文章可读性,更强调了主体性原则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图2所示,在对样本文章内容的分析中,生态环境领域是调查研究应用频次排名的前三位,体现了报社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调查研究方法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在2023年的一篇要闻中,以《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为文章标题,强调了系统性视角的重要性和理论先进性。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原则为指导,深刻讨论了系统性原则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性。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通过调查研究更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方法论和调查研究中不断反思和重新认识,以纠正存在的问题,在样本内容中体现引领传播的意识。通过发展性原则,我们不仅局限于现状,而是积极寻求变革和创新的机会,不断挑战现有的观念和方式,通过持续地思考和研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探索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其中,方法论在发展性原则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人民日报》入选样本中,共11次提及关键词“创新”,“创新”成为频次最高的内容关键词。同时,在所有内容中,有38次进行关于调查研究“方法论”和调研模式的相关论证,展示了我们持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以及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运动视角。


三、结论与思考

(一)考察多个领域,立体呈现问题

通过对《人民日报》近十年内以“调查研究”为题目的文本分析发现,要讲好调查研究故事,需要在题材和形式上作出相应的努力,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和理解。在题材选取上,需要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和进行调查研究。这意味着我们讲述调查研究的故事,不应该仅限于特定领域或专业或者较适合量化的领域,而是涉足各行业社会群体以及自然、环境、法律等诸多方面。通过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构建立体而广泛的调查研究视野,构建出立体的“真问题”,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反过来更好地指导调查研究的实践。

(二)关注人物故事,贴近实际情景

在调查研究相关事件的呈现形式上,发起、进行、参与调查研究的人物即主人公是一个关键的元素。从人物视角出发,生动具体地描述事件发生背景、问题发展规律,以及最终的调查流程与结果呈现,成为调查研究故事中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描述人物参与推动的具体案例和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向读者展示调查研究行为在客观发展认识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在解决领域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以人物为主的叙事,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境,感受到调查研究对于当时个体、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从而达到调查研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双重目标。

(三)丰富叙事形式,观念深入人心

在选择调查研究的叙事形式上,可以不拘泥于报告和结果的独立发布,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叙事处理,突出调查研究的吸引力和社会适用性。相对于直接发布调查研究报告或结果,可以采用案例故事型、多人思考汇总型、直观访谈记录、阅读专著感悟、演讲稿选编、理论研讨、方法论总结、追溯史实等多种形式来构建调查研究的过程或故事。这样的多元形式可以拓展调查研究在时间轴上的脉络,加深对实践指导下理论发展的讨论挖掘,同时可以更好地传递调查研究的精神和结果,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分析和以上的努力,讲述“调查研究”的故事,彰显“调查研究”的精神价值,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和宣传效果,这个“传家宝”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意义。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为了方便研究的开展,本文将样本文献以关键词、题材为主进行统计,但未形成以轴线为形式的系统性、结构性编码,今后研究将尝试对于文本中出现的具体词汇进行统计,以便进一步验证结论。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主要以2013—2023年十年间已发表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对象,以“调查研究”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可能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而不够全面,这些还有待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作者马上青系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庆安. 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N]. 人民日报,2023-04-19(009).

[2]丁安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新闻工作探析[J].传媒论坛,2021,4(18):18-19.

[3]张枨. 民革中央调研组赴内蒙古围绕“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开展调研[N]. 人民日报,2020-11-03(011).

[4]姜洁.民革中央调研组赴江苏、广东围绕“强化法治保障与政策引领,助推国家科技战略实施”开展重点考察调研[N]. 人民日报,2021-05-12(015).

[5]肖滢,李军.以建设森林小镇为载体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调查研究[N]. 人民日报,2019-03-20(009).

[6]丁伯婕,施勤毅,巨云鹏. 最后一个“断点”是如何打通的法治头条·调查研究[N]. 人民日报,2022-10-27(015).

[7]驻村归来话振兴(人民眼·大兴调查研究)[N]. 人民日报,2023-04-28(013).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