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发出“南山声音”!南山举办“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沙龙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文/图
2023-12-20 17:44
收录于专题:见南山·惠民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12月20日上午,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沙龙活动在南山区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举办。该活动旨在探讨公共艺术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城市的文化构建、活力激发和发展创新。

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辉在致辞时表示,南山立足城区实际,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对公共艺术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致力于建设人文、艺术、环境相融共生的诗意城区环境,推出“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主题展览、公共艺术沙龙等品牌艺术活动,引领湾区当代艺术和公共文化发展,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公共艺术之都核心区”,打造公共艺术名家云集、城市空间焕然一新、创意理念引领湾区的中心城区,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在主旨发言环节,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少康从公共艺术创作角度出发,讲述如何通过创意与艺术去表达生活。他表示,设计需要好的整体体验,能让人更好的参与进来融入其中, 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分享了艺术介入城市的路径与方法,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传统是历史的积淀,散发出浓郁的文化与本土气息,而艺术则为城市带来活力,赋予其时代的、审美的、文化的创造力。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以武汉公共艺术的发展为例,与观众分享和探讨了“公共艺术的在地性”话题。不同的历史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视觉精神诉求,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其发展变化对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建设中的“艺术性、在地性、时代性”等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从构建城市级整体公共艺术与人文环境格局出发,为营造人文南山提供了新路径。南山区应思考构建城市级整体公共艺术与人文环境格局,将城市的空间形态、自然生态、人文文态、科技创态“多态”耦合起来,山海连城,艺术融城,以城化人,以美育人。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孙振华讨论了非永久公共艺术的现象、成因及未来可能性。分享了非永久性公共艺术的四种类型及案例,即生态公共艺术,灯光、焰火的公共艺术,新媒体公共艺术,留空的公共艺术。非永久公共艺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它在未来可能成为公共艺术的主流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以在内蒙古红格尔及周边草原实施的三届大地艺术季为例,介绍了国际与国内发生的大地艺术。大地艺术不仅是作品体量上的叠加和增大,更多的是在进行观念的表述与传达。其在天地之间足以承载万物的尺度之下,让观者聚焦于艺术的本体和作品想要表达的观念本身。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以无边的公共艺术为题论述了公共艺术的开放属性。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应用日益扩大,扩展到了其他更广泛并带有挑战性的艺术形式的范围。公共艺术的文化介入常常被视为创造性地提高公众“幸福感”的有效措施。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基于中国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诉求,分享了以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理念。近年来,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内涵已经从艺术领域飞跃出来,成为塑造城市魅力、推动社会发展、公众参与和城市设计的重要工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论述了公共艺术的现状,并提出通过视觉传递美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公共生活的场景中,在建筑的室内室外,公共艺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观。

此外,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李象群、张树国、戴耘、李震、陈志光、陈文令、夏航、刘磊、李康文等也参与了沙龙活动。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