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阴消阳长,珍重待春风

余隆海
2023-12-20 14:48
摘要

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12月22日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太阳就会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这一天在中国的先民心中,被称为“至日”。

冬至过后,我国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4000多年前,尧帝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此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发明用土圭观测太阳,以此确定冬至的时间。殷墟卜辞中记载的“至日”“日南”“南日”,均是指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孝经说》曰:“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冬至居于新旧更替和阴阳转化的时节,在古人的观念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古人很重视“四始”,即岁始、时始、日始、月始。春节是岁始,立春是时始,冬至是日始。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也称“亚岁”,人们互相庆贺,一如新年,在上古时代冬至其实就是新年,人们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中古时期, 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前后,皇帝和百官都停止办公,休假庆贺。

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汉代,冬至为冬节,官宦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四民月令》云:冬至“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月”。

《晋书》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为顺应民众传统的视冬至如年的心理,民国政府曾将冬至定为“冬节”。

冬至“三候”是:初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盘结起来抱团取暖;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为阳,夏至后一阴生则鹿角解;麋角朝后生,所以为阴,故冬至一阳生时,麋感阴气渐退,角开始脱落;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会开始涌动。

冬至也称“长至”“长至节”“短至”“肥冬”“喜冬”“履长节”等。这些别称,表明人们对冬至认识的多样性,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意义。

所谓长至或长至节,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时达到极点。过了冬至,白昼日渐变长,因为冬至别称“长至”,意思是白昼之长将至。

白居易有诗句:“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在冬至这样寒冷的长夜里,三千里外还有夜行人,诗人充满无限感伤,这也说明至少在唐代,冬至称为“长至”。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对于偏爱白昼的人们而言,便将冬至称为“短至”。

《礼记·月令》:“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吕氏春秋·仲冬》:“是月也,日短至。” 高诱注:“冬至之日,昼漏水上刻四十五,夜水上刻五十五,故曰日短至。”就是着眼于白天时间短来看待冬至的。

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和体验冬至,称冬至为“肥冬”和“喜冬”。因冬至前后,天寒地冻,在北方绝大多数区域的人们基本上处于休耕清闲状态,而这时也是谷物粮食和果蔬收获后的季节,劳碌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有了闲暇和闲心来自我犒劳和相互馈赠。

“冬至,拜年,或以羊、酒相馈赠,谓之‘肥冬’。”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同时,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喜冬”。所谓“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表明冬至时节,民间早有彼此祝贺、相互馈赠的礼俗。

“履长”是中国古老的风俗,主题是孝敬礼拜尊长,给他们献履献袜。

民间百姓向长辈亲戚赠送鞋袜的记载,在汉代已出现,汉昭帝下令冬至日赠履袜予舅姑,推动了此风俗的流行。魏晋时期,冬至节向帝王、长辈赠鞋袜已具有祈寿、添岁的愿望,故称“履长之贺”。三国魏时曹植曾在冬至向父亲曹操敬献白纹履七双、并罗袜若干,并呈上《冬至献袜 履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祝愿父亲穿上自己所献鞋袜,行走平稳,得逢福禄祥瑞之气,巡视国土也不感疲乏。冬至献鞋袜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纳更多吉祥之意,也表示本年女红的开始。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冬至形成了一系列祭拜礼制和节令食俗。

帝王冬至祭天。最早的冬至祭天习俗源自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关于日南至 (冬至日)于圜丘上祭祀的记载。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

《周礼·大司乐》曰:“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祭天、祭祖妣、祭百神,举行盛 大的迎冬之礼。冬至是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临界点,从西周时期开始将农历十一月冬至定为年节,在举行完祭天大典以后,文武大臣要着吉服上大殿朝贺天子,宴乐尽欢。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最为隆重的,被列为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之一。明清时期冬至祭天规模更加宏大,天子携群臣于南郊天坛隆重祭祀昊天上帝,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天子祭天,百姓祭祖。冬至也是民间祭祀祖先,拜谒师长的日子。冬至祭祀为大祭,在江南一带,是日“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在北方,是日士民祭祀祖墓,一般全族人全都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示对家人的想念。读书人则要祭祀先师孔子,因冬至如同过年,等同于增寿一年,冬至日要悬挂孔子像或设孔子牌位。这一天,学生还要备礼拜望老师,酬谢教育之恩。

在我国台湾省,至今还保存着在冬至节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之意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宗亲在冬至日或前后约定时日,聚会于宗祠家庙,按长幼之序,祭拜祖先,称为“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宗亲们开怀畅饮,交谈甚欢,共叙别情,称之为“食祖。”冬至祭祖先,在台湾省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节也有吃饺子、吃馄饨等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饺子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此习俗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当年,他辞官归乡,看到很多百姓耳朵冻伤,便用面皮掺上药材制成耳朵状的食物,煮熟后分发给大家,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后来,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就流传下来。

冬至吃馄饨。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地,百姓不得安宁。时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凶残无比。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之日,所以在冬至日家家户户要吃馄饨。还有一说,相传宋高宗赵构很爱吃御厨制作的馄饨,有一次御厨没把馄饨煮熟,有人要将御厨问罪,赵构赦免了他。后来馄饨制法传向民间,街市上馄饨店肆众多。《燕京岁时记》认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是为了破阴释阳,因馄饨的形状如同鸡卵,像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是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祈愿阳气勃发。

近代以来,四川人过冬至节盛行吃羊肉进补。 乳白色的羊肉汤带着浓浓的鲜味,鲜嫩的羊肉、羊杂配上又红又辣的小米椒, 再放一撮香菜、小葱, 加点腐乳,色香味俱全, 已成为很多四川人冬至日进补的第一选择,人们认为吃羊肉不仅可以缓和身体, 而且还能够支助阳气的生长。

数九寒天,阴气极盛,因此要注意蓄藏阴精。《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篇》提到:冬季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淮南子·时则训》说:在这个月里,君子整洁身心,居处必须掩藏身形,以求得安静。抛开音乐、美色,禁止贪欲奢求,宁静自己的身体,安定自己的心性。

冬至养生保健,中年人养生要做到静神少虑,劳而勿过,节欲保精。静神少虑指要豁达大度,不为琐事劳神。注意合理用脑,发展心智。处理好人际关系,乐观向上。劳而勿过指调整好生活节率,避免超负荷运转。节欲保精指节制性生活,更不可纵欲。

冬至养生保健,老年人要做到精神摄养,饮食调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助养。精神摄养指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宋代医学家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中载有一首诗:“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说明只有搞好自身心理保健,方可杜绝情志疾病。

饮食调养要注意: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掌握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软,又宜少吃多餐。顺时奉养指顺应四时变化,常欲乐生,起居护养指合理安排作息,劳逸适度,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药物助养则以固护脾肾为重点。

冬至之时,天寒地冻,进入隆冬时节,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数九”,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

“数九”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国至迟从北宋开始,“数九”习俗便已风靡。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九九歌”,有了各种画法的“九九消寒图”。明清两代“画九”“写九”习俗在士绅阶层中颇为时尚,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愈加形象化。

民间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文字、梅花、圆圈三种。文字的消寒图,即在一张印好词句的纸上描红以数九,如“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每个字是九画,九个字合起来正好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到了;梅花图,此图又被称为“雅图”,即先画一枝梅花,素墨勾勒出八十一朵梅瓣,然后挂于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个梅瓣,等八十一个梅瓣都涂成红色,白梅变成红梅时,便是冬尽春来了;画圆圈,即从市肆购一印有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的消寒图,每天依序在圆圈里记下天气状况,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则涂左半边,下雨则涂右半边,下雪则在当中涂一小圆,正如一口诀所云:“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圆圈涂完,就是立春之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开始,天寒地冻,万物萧瑟,寒冬数九,人们把难受变成享受,把无趣过成有趣,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好一个“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本文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