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里“百千万工程”巡礼
12月15日,记者来到龙门县龙田镇西埔村和龙城街道城西村。民风淳朴的西埔村,出现了2位“中国好人”以及多位“惠州好人”,今年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为此,该村打造“中国好人村”文旅项目,带动乡村振兴;城西村里,30多名工匠抱团回乡,集约了700多亩土地,打造百果里农旅综合体项目,由此盘活闲置用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工程中,西埔村和城西村因地制宜,各自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
西埔村:好人精神世代传承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西埔村,不仅古建筑众多,善人也多。这里民风淳朴,崇德向善,涌现出两名“中国好人”和多名“惠州好人”“龙门好人”。沿着平整的柏油马路走进“中国好人村”,是“中国好人”“惠州好人”和“龙门好人”的事迹墙展,再往里走,则是农耕文化公园,以及一块一块的耕地。
西埔村村委委员黄燕雄介绍称,“中国好人村”,是村里集约20余亩残旧房屋后,整合建设的,既是精神文明展示和教育基地,家风家教好人精神的传承基地,还是研学基地和农耕文化公园。近年来,“中国好人村”与龙门丝苗米产业园,以及龙门的温泉合作,构建了一条经典的休闲、游学线路,一年大约要接待研学及事业单位学习300批次,最高峰时,一天接待900多人,这些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和农产品销售。“2015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9000多元,2022年就约有23000元。”黄燕雄说。
与此同时,村里还改造和建设了老村门楼、展示墙、便民服务站、碉楼、祠堂、广场等,打造集“宣传研学、休闲旅游、创意集市”等功能为一体的“西埔古文化园”,带动乡村振兴与发展。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好人村”等项目的用地,都是当地村民无偿出让的。黄树添就是主动出让宅基地的村民之一。他说,村民们退出的旧宅基地被用来修路建项目,“我希望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做好事,做个现实的榜样。而且等我儿子长大结婚的时候,还可以再申请新的宅基地,是统一规划好的。”他称,村里以前都是老旧泥房,杂草丛生,晚上都不敢出门,现在整个村居和环境都统一规划,干净又敞亮。
城西村:工匠抱团回乡 建设美好家园
龙城街道城西村,有一个占地700多亩的“巨无霸”,那就是城西百果里农业缩合体项目(下称百果里)。边走边看,记者发现,这里聚集了民宿、文创园、科普馆、草坪、游乐设施、采摘园、研学基地、乡村咖啡馆、手工作坊、古树公园等各种农旅业态,仅民宿一项,又包括了农家小院、独栋民宿、山顶帐篷、树屋等各种形式。“还没正式对外营业,但周末的时候已经有人来住了。”惠州市百果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陈海强介绍说,整个项目投入3800多万元,占地超700亩,去年10月投建,第一期内容包括,预计12月底开业。
在建中的民宿
更奇妙的是,百果里现场上班的各式工种中,水泥工、瓦工、焊工、木工、设计师等等,有30多人都是当地村民,占到所有施工人员的一半。他们都是省内首个村级行业协会——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的成员,这个协会现有216名成员,在党支部带领下,他们积极回乡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以微利形式投工投劳,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改造面积约5万平方米,打造村庄别致花草景观,绘制外墙壁画,建设村党建长廊等,为村居环境增添了新的活力。
赖艺超与陈海强都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的成员,两个人都在广州有自己的公司。在百果里,陈海强负责绿化景观,赖艺超则负责设计。他们会主动对接政府的农村风貌建设项目,提前规划与设计。糅合村民自己的意愿,做到有特色有内涵。“比如这个旧瓦房拆改项目,我们把旧房拆了之后,在原宅基地上建了五层小楼,准备一二层做书吧,上面三层做民宿,打造一个文化地标;旁边这片古树公园,有96株古树,我们计划做一个树屋群......”记者看到,赖艺超说的这个旧瓦房拆改项目,五层已经封顶。
旧瓦房拆改,要做书吧
古树公园,要做树屋群
陈海强介绍称,百果里700多亩的土地中有500多亩来自村民的闲置地,每亩地每年向村民提供500多元租金;村民的11栋闲置楼房也被租来改造成民宿、咖啡馆等;项目每年还会给村集体10万元固定分红。这些都将稳定地提高村民的收益。尤其重要的是,村民们自己动手,全过程参与,打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意义非同小可。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