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经典、育人才、结硕果,深圳持续实施“戏曲名师传承计划”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耀波
2023-12-15 23:2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年来,深圳“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持续实施,通过邀请国内戏曲名师对深圳本土戏曲团队进行专业指导与精心授课,整合全市戏曲力量,推动深圳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为推动深圳本土戏曲发展,带动本土戏曲团体快速成长。近年来,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持续实施,通过邀请国内戏曲名师对深圳本土戏曲团队进行专业指导与精心授课,以“一个剧团”+“一个名师”模式,整合全市戏曲力量,推动深圳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名家传承  赓续戏曲薪火

今年,入围“戏曲名师传承计划”的是深圳市粤剧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小丹昆曲研习所、深圳市香蜜湖街道梅花园秦腔团、深圳市南山区民艳艺术团、深圳市青越越剧团、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豫剧团6个深圳本土戏曲团队,分别由国家一级演员、粤剧著名文武生黄伟坤,著名曲家、南京昆曲社社长、南京梅兰芳京昆艺术研究会创会会长汪小丹,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艺术指导刘随社,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专承人傅端凤,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香港艺术发展局戏曲艺术顾问史济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吴凤花,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的宋艳秋等戏曲名师进行粤剧、昆曲、秦腔、戏曲木偶、越剧和豫剧经典折子戏的传承。

2023年是“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诞辰100周年,桃源豫剧团将豫剧《常香玉》作为此次的传承剧目,宋艳秋作为指导名师,在来深圳之前,就多次通过视频连线,细心的讲解“香玉精神”,讲“艺”者仁心,到深圳后更是亲传亲授戏曲唱腔身段。今年是桃源豫剧团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了,团长安松林表示,非常希望能通过“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携手戏曲名家,在深圳传播家乡豫剧,传播戏曲文化。

折子戏展演  鹏城展魅力

11月26日,“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折子戏展演在凤凰剧场举办,6折精彩折子戏轮番上演,粤剧《血溅李陵碑》让观众领略到了“舍生取义,壮烈报国”的家国情怀;昆曲《长生殿·密誓》,让观众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长情中领略了昆曲之美;秦腔《铡美案·三对面》在包公的故事中听到了西北的高亢之音;戏曲偶戏《闹元宵》在提线木偶的引领下感受到了热热闹闹的传统元宵佳节……让鹏城的戏迷们大饱眼福,演出中多次鼓掌叫好。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维斌等领导嘉宾和戏曲名师们观看了“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折子戏展演。吴凤花老师作为戏曲名师更是和深圳市青越越剧团的同台演出了越剧《祥林嫂·洞房》。吴凤花老师表示:已经20年没演《祥林嫂》这个戏了,这次因为是传承,所以特地排演了这出戏。深圳市青越越剧团的另一位指导名师史济华表示:感谢深圳举办“名师传承计划”,这样对传承弘扬戏曲起了很大的作用。

持续深耕  传统戏曲南国逢春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深圳移民城市的形成,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多种戏曲剧种也在这座城市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艺术门类和戏曲艺术人才涌入深圳,他们与广东本土的粤剧共同构成了深圳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参加“戏曲名师传承计划”的本土戏曲团队们,在深圳积极从事戏曲交流、教育培训、演出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繁荣了深圳文艺市场,传统戏曲在深圳这座南国之城焕发勃勃生机。深圳小丹昆曲传习所是今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戏曲团队,传习所年龄最小的成员,年仅四岁的孔际翰今年参加第27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终评竞演,表演昆曲《牡丹亭·游园》(皂罗袍),获得“小梅花”奖,是近年来该奖项年龄最小的获奖选手。成立于2014年的深圳市青越越剧团,成立9年多来,创排等11部越剧全本大戏,今年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表演。有了这群可爱的戏曲人,深圳戏曲也会迎来它的春天。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传经典、育人才、结硕果,持续实施“戏曲名师传承计划”》)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耀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