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一场直播带货将“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拽入舆论旋涡,该事件被作为典型案例收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报告指出,“红绿灯的黄”在直播间带货某品牌气垫时,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她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
事实上,随着直播带货的迅速崛起,一些“网红”抓住部分网友猎奇和“审丑”的心理,通过刻意扮丑、装疯卖傻来吸睛圈粉完成带货,“媚丑”已成为一种现象。
比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网友盘点了一些靠卖丑吸引流量的“黑红”。这些“黑红”或满口大龅牙,龇牙咧嘴;或表情夸张,抠鼻挤眼;或张牙舞爪,披头散发;还有的衣着暴露,表演“魔性”。目前,一些扮丑“账号”已被永久封禁。
媒体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审丑心理”在作祟。为什么很多网友会对“扮丑搞怪”的内容如此热衷呢?有心理学专业人士分析表示,这或许与现代都市人群心理过于焦虑、压抑有关。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宣泄、情绪释放。甚至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找到一种自我优越感。
那么,黑红丑红们为何越骂越多?《南方都市报》在一篇报道中,综合多家媒体相关信息,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流量为王”环境下的审美“失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APP的出现,流量至上的理念之下,令网络“媚丑”现象急速增加。很多是以哗众取宠、性暗示等恶臭低俗的行为进行网络引流,以违反常态的扮丑和极尽辣眼的画风博取眼球。二是对抗主流文化体系的另类情感宣泄。当下,中国审美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个方面构成。而“丑文化”释放着现代人感性生存的欲望和较低层次的娱乐化需求,正好契合了网络大众这一心理特点。三是个性追求庸俗化引起的病态反智。网络“媚丑”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显然充斥着“审丑”文化的不良舆论环境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四是网络信息缺少规制引导的恶性循环。一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靠制造噱头和话题吸引流量,用扭曲真实、煽动仇恨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手段,令公众过度沉湎于表层文化信息和通俗娱乐。
对于审丑现象,人民日报评论称,总有一些团队或主播个人拎不清轻重,搞不清边界,改不掉思维,屡屡以审丑或低俗片段,登上热门话题。类似行径,是对自己、对团队、对消费者的不负责,更是对电商带货行业和互联网生态秩序的威胁,必须严惩。
澎湃新闻相关评论认为,大众可以欣赏搞笑、风趣等直播风格,但也要对无节操、无下限的“低俗出格”的直播行为说“不”。不健康的“审美”或“审丑”趋势形成的“低俗流量”会给部分带货主播错误的信号与认知,因此应当消弭滋生“低俗直播”的土壤,严防带货直播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据《法治日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刘文杰指出,对低俗内容的抵制应当依靠行业和公众的自觉,对制作和传播低俗内容者可予以劝诫,或依据行业、平台公约加以适当的处理。不过也要警惕以纯化社会风气之名为网络建立道德法庭,避免以道德代替法律,避免以一个群体的审美趣味统一所有群体的审美趣味。高雅与低俗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法律在此类问题面前应当保持谦抑。
这样的提醒同样非常重要。以道德代替法律、以一个群体的审美趣味统一所有群体的审美趣味,类似这样的现象过去也曾发生过,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喇叭裤等刚出现时也被视为奇装异服,认为是不良青年的标配。
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反击各种无下限的“审丑”“媚丑”行为,避免其不断冲击各种底线;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用力过猛,以反低俗之名,消除社会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反低俗与文化宽容及包容之间取得一个理性平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