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343期 | 保护文物,管理前置比事后处罚更有力

晶报记者 李跃
2023-11-29 08:46
摘要

近年来,针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的破坏事件层出不穷。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保护文物,管理前置永远比事后处罚更有力。

据九派新闻报道,日前,江苏南京一网友爆料称,两名男子在古城墙上拓印。视频中,疑为游客的男子将白纸覆在城墙上,其同伴则通过拍打将城砖上的字拓印下来。此举引发网友质疑:拓印不会损坏文物吗?

南京城墙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城墙不允许游客自行拓印,“解放门那一段都是六百五十多年前的文物,是原始城砖。不经过我们允许的话(自行拓印),是一种对城砖的伤害”。其补充道,如果找到当事游客会进行询问,并且拉进景区黑名单内,也将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后续会加强工作人员的巡逻。

公开资料显示,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历时21年建成,蜿蜒盘桓达33.7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事实上,稍稍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近年来,针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的破坏事件层出不穷。

2017年4月15日,江西省三清山景区,张永明等3人为攀爬巨蟒峰,用电钻在岩体上打孔,给景点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损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终三人被判赔人民币600万元,其中两人还被判坐牢。

再比如,一段拍摄于2021年7月11日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在梵净山景区旅游时,使用登山手杖在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进行刻画,虽经其他游客提醒劝阻,他仍执意留下“丽水陈国”字样。

3天后,贵州武陵景区针对这一不文明行为发布通报,将这名男子纳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黑名单。法院最终判处对该游客罚款12万元,并要求其公开道歉。“4个字12万”迅速引发网络热议,该案件还入选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之一。

不久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完全变了样,也引发广泛关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随后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涂色原因是一名村民受托为了“穿衣还愿”。

更匪夷所思者,是有人毁坏长城只是为了“抄近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烽火台,是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雄浑辽阔的古代边塞风情闻名遐迩,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然而,今年9月,两个犯罪嫌疑人在三十二长城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对明长城的完整性和文物安全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对于这种游客破坏文物的行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遏制之,人民日报曾就这一现象发表评论称,文物古迹是社会公共财富,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原貌。遏制游客破坏文物现象,亟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做好文保的普及工作,加强针对性教育引导,唤醒人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文保法律法规细则,让相对应的处罚措施得以细化,并将相关条例置于景区醒目位置,使跃跃欲试的游客们“三思而后行”。

这里面也涉及一个管理前置的问题。比如,前文中的摩崖造像被涂抹一事,该造像于两年前发现,相关报告显示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却一直未被纳入文保单位;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既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日里的相关管理与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再以两名男子在南京古城墙上拓印为例,有没有做足相关告知措施?如果没有网友爆料,这样的文物破坏行为会否成为“漏网之鱼”?

诚如人民日报相关评论所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保护文物,管理前置永远比事后处罚更有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