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南山区粤海街道系列文化活动“湾区新知十讲”分享嘉宾《香港国际金融评论》执行总编辑、《创业伦理》作者本力,和《上市风云录》作者甘露在前檐书店,结合《情感经济》一书,针对“情感经济”这一新兴趋势作出解读。《情感经济》是一部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类情感与经济行为之间关系的著作。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情绪价值”的需求和意义正在被放大,并正在形成未来经济和产业的一大趋势。
《香港国际金融评论》执行总编辑、《创业伦理》作者本力
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来临
本力认为,随着预训练技术的发展和计算硬件的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APP下载量减少,活跃度降低,此时ChatGPT的发展给各行业看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这对沉闷的科技界、游戏、人工智能又重新注入了活力。
纵观近年来的技术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去年就已受到广泛关注。在去年的OpenAI高质量公司——Gartner对十大技术趋势的描述中,很多都与自动化和智能相关。而在今年的趋势中,不仅出现了更多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还涉及人工智能的治理层面。在对明年的预测中显示,全民化的生成式AI将成为常态,至2026年,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上市风云录》作者甘露
情感经济趋势逐渐显现
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加速来临,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绕不开替代与被替代的问题,那么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人工智能又到底能替代哪些工作?“情感”成为破局的关键点。
本力表示,人工智能在和人类的交互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主动性不足,不具备好奇心等问题,尚还做不到真正的具备同理心和社交力,仅仅是停留在模仿与表演人类行为的阶段,情感、同理心和人际关系,仍旧是人类目前的优势。
甘露同样认为,短时间内人工智能还没有办法完成情感类的任务,需要和人类进行分工。“情感人工智能”首先需要人工智能准确识别人类的情感,其次要以适当的方式,给人类以情感层面的回应。人工智能运行的逻辑是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习事物规律并应用于实践,但如果是在无规律或者不可控的环境中人工智能也未必智能。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两种工作岗位很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首先是强交互,需要情感交流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岗位,其次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工作岗位。
在机器人工智能发展时期,人类从体力经济进入思维经济,将人类从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而思维人工智能的发展,结果就是从思维经济进入了情感经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的获取,个性化定制的兴起,刀郎《罗刹海市》的火热,东方甄选的重振旗鼓,泡泡玛特引发的“盲盒潮流”,都是消费者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情绪价值流行的背后,情感经济的特征愈发凸显。
此外,本力在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阿喜”的测试中发现,不论被设定的性别如何,阿喜在对爱情、家庭、美貌、续费、财富、地位六个项目进行排序时,都是将爱情和家庭放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尽管人工智能目前在情感生成上还存在欠缺,情感在人工智能的认知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论是从消费者情感的角度,还是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角度来看,情感经济都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投资策略与个人应对发生转变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情感经济会对产业投资带来的影响,甘露认为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产业生态将被重塑,以往的投资逻辑也将被颠覆。与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相关的硬科技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数字身份识别、算力、存储、数据资源以及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业都将得到发展。
本力对“情感经济发展迫在眉睫,个人该如何应对?”一问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冗余思想和备份思想,给工作和生活,留够足够的情感空间;其次要交互,在社交、互动中不断学习,并在其中不断地反思来提升情感能力;最后则要连接,将经济和情感两大驱动力结合在一起,把已有的与个人的情感能力相结合,找到一个连接点,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孤岛”。
应对情感经济发展,还需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把握情感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情感经济》一书中,作者罗兰·拉斯特对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即共情能力强的女性占主导地位、“软服务”占主导地位、经济成果“关系化”。此外,罗兰·拉斯特还在书中对人工智能的演进、美国大选中的情感运用、情感经济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讲述,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中大胆对情感经济这一新趋势展开畅想。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周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