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马来西亚亚太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全球华人经济和科技论坛之中国大湾区—东盟圆桌会。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深圳,共同探讨未来的合作与机遇。
马来西亚亚太战略研究院院长杨元庆,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长林玉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马来西亚前外长、沙巴州投资局主席阿尼法和柬埔寨皇家政府高级部长索西潘纳先后致开幕辞。
圆桌会现场。
综研院院长助理、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说,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一环”,在数字化发展模式上更共享、更开放,中国对东盟来说还是大的消费市场。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找到机会,形成中国平台、东盟生态,中国链主、东盟供应链,中国市场、东盟供应。
“中国和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必须充分抓住机会,共同应对挑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小燕建议,中国和东盟应该下更多功夫制定更好的区域机制、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企业之间应有更多的试点项目,而且要对彼此之间价值链创意链方面的合作提供更加多元化、商业化的路径,开展更多的联合研发、交流活动。
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治国提出了有关新时代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五点想法,即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海上合作。
现场。
马来西亚盛阳资本高级合伙人兼首席策略官胡逸山指出,东盟推出的“东盟经济共同体计划(AEC)”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彼此借力、互利互惠。“未来的中国-东盟合作要靠年轻一代,作为这种合作的基础,来自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增进互相了解,我想教育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途径。”胡逸山说。
中国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泰国发展研究院经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奇瑞达,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素迪攀,泰国世界一带一路组织亚太地区顾问陈耀星,马中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创新联盟主席赖德发等也在会上发言。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