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肺复苏”急救!深圳光明科学城·国际心肺复苏前沿论坛举行

深圳特区报 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李艾琳 郑天心 文/图
2023-11-03 19:52
摘要

11月1日, 光明科学城·国际心肺复苏前沿论坛在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全球知名复苏专家学者齐聚光明,通过心肺复苏的国际经验分享,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为行业领先的急救复苏先行者。

11月1日,“光明科学城·国际心肺复苏前沿论坛”在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全球知名复苏专家学者齐聚光明,通过心肺复苏的国际经验分享,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为行业领先的急救复苏先行者。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七院)主办,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光明区医学会承办,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支持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探讨符合本土特色的心肺复苏标准和指南,推动我国心肺复苏教学体系、技能培训方法及设施设备研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多模式、多场景提升全员急救能力,借助光明国家级科学城平台,将深圳打造成为拥有高水平心肺复苏能力的城市样板。

此次论坛围绕中国心肺复苏进展,与全球复苏联盟举行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总编辑李宗浩向Freddy Lippert教授、Bryan McNally教授、Marcus Ong教授颁发聘书,并发布心肺复苏行动倡议。同时还发布了《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倡议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与社会大众联动起来,推进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制定我国心肺复苏相关标准,倡导“全民学急救”提高公众急救意识与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提升。

复苏联盟签约仪式。

本次论坛发布《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

11月1日下午,论坛分设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院外提高心脏骤停生存率实践”、“复苏科学前沿研究”、“创伤急救复苏”、“胸痛卒中急救复苏”、“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复苏”、“急诊急救”、“儿童危重症救治”进行深入交流。论坛将我国急救复苏的实践、前沿研究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学习先进经验;讨论符合本土特点的公众心肺复苏标准、心脏除颤标准、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心肺复苏指南及应用;探索开展急救知识规范教学的培训路径、统计及监管系统;分享交流来自不同国家、区域急救复苏的工作实践经验;推动光明科学城成为引领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的急救复苏先行者。同时,对接国际标准,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为国际高水平的人文宜居之城,加速光明区急救基础建设向国际前沿靠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表示,心肺复苏作为全球公认的一项有效急救技术,是医疗卫生急救时非常关键的一环,其实施与患者后续的一系列抢救、恢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希望本次论坛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推动我国心肺复苏教学体系、技能培训方法及设施设备研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多模式、多场景提升全员急救能力。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表示,中山七院高度重视心肺复苏事业,得到了政府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充分证明了中山七院的生命力、号召力、洞察力、前沿发展的潜力。未来,以中山七院为基地,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中国心肺复苏事业将再创新高。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山七院高度重视心肺复苏工作,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及李宗浩会长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山大学医学院于2021年共同创建了心肺复苏研究所,并作为申报主体为中山大学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批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基地,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已组建急救复苏健康科普团队300多名,其中有50多位导师已取得《心肺复苏急救导师合格培训证书》。基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设置了智能化模拟培训场景,并配置心肺复苏模型、急救模拟人以及急救虚拟场景等先进设备,至今培训学员超过12000余人次。2022年5月,中山大学医学院4名学生通过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名触电心脏骤停的物业工人;今年8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在课堂上接力心肺复苏,再次成功抢救1名心脏骤停学生,获得全国网友点赞。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

(作者: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李艾琳 郑天心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