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勇当排头兵 助力“琴澳”和鸣
读特记者 窦延文 通讯员 马可仁 韩凯亚 文/图
2020-08-20 12:30

8月18日15:00,珠海新横琴口岸旅检大厅,一名珠海市民和一名澳门市民,在珠澳双方政府及媒体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完成了新口岸建成后的首次通关之旅。与此同时,在珠海方出境口等待已久的车辆,缓缓驶出车道,通向澳门。

至此,陆上直通澳门“超级口岸”——珠海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通关启用。刷卡、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领取凭条,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通关。这1分钟的背后,是中建二局建设者们1300多个日夜的奋战,累计12万人次投入战斗,高峰期超200台塔吊、汽车吊等设备同时施工……在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建二局勇当排头兵,助力“琴澳”和鸣。

打造口岸“巨无霸”

“开发横琴的初心不要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横琴新区时的殷殷嘱托。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的开通启用,将横琴新区与澳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这里,奏响交流之音、发展强音。

横琴口岸“新”在哪?站在新横琴口岸前广场,放眼望去,一座高40米,跨度90米,长达400米的长方体建筑屹立其间,这就是新横琴口岸的联检大楼。“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时空穿梭之感。”横琴口岸项目经理李奇志,走进明亮的大楼感叹道,“高峰期我们有8000人同时施工,深夜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大干的场景至今难忘。”

仿佛就是电影里的大场面,在45万平方米基坑施工范围内,以4米桩基间距打入8400根100多米的超长桩基,是当时国内在施体量最大的桩基工程。不只是桩基,雨季下的大体量模板支撑也带给了建设者们极大的挑战。

模板支撑,是让高楼“拔地而起”的首要保障,按照传统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工艺,每人每天可搭设50立方米。“在这里显然不够。”项目总工黄俊看着排下来的工期,颇感为难,“即便采用人海战术,在大体量主体施工面前,也是微不足道……”

那就向方案“开刀”,项目通过咨询专家、综合对比多种方案的情况下,结合施工特点,创新引进了新型ST-100装配式模板支撑系统。这一系统承载力大,更关键的是,工艺流程极为简单。施工时,只需组装好底托和底座,行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沿着四条边依次搭设,就像旋转楼梯一般按着同一个方向旋转向上拼装连接框,上下的连接框之间通过插口进行固定连接,再通过斜杆进行整体加固,这样就能快速拼装到顶。搭设效率也提升到了每人每天80立方米。“不用提前测量标线,不用螺丝刀,一把小铁锤就能搞定,操作方便多了!”架子工人陈师傅点赞道。

效率提上来了,那就意味着原材料必须及时供应到位。那一段时间,物资部的小伙子们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对讲机,一头扎进现场就是一天。装载着原材料的大货车在他们的调配下,源源不断运进现场。“最紧张的时候,就是等待进场的货车排了有200米远,一眼望不到头……”

所有的辛苦没有白费。该模板支撑体系的运用实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400万元,也为国内采用新增架体系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关上演“极限挑战”

作为“一国两制”下横琴与澳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新横琴口岸旅检区域设计日通关流量达22.2万人次,年通关量达8000万人次。为适应珠澳两地日渐频繁的经贸往来需求,新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两次排队、两次查验、两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加快通关效率,优化通关一体感。

邵超,中建二局新横琴口岸项目施工员,在开通仪式前,便早早等在了联检大楼前。“参与建设时,脑海里经常浮现这里建成后通关去澳门的画面。”邵超颇为激动,他也成为了口岸建设者中第一个在这里通关的人。

走过通透明亮的通关大厅,出现在他面前的就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出境闸机,通关首日,69道旅检通道同步开启。事实上,这69道旅检通道共分为三种通关模式,可满足不同旅客需求,即分别设置了合作自助通道48条,传统人工通道13条,合作人工通道8条,并在出入层各预留了48条自助通道来探索更为便捷的通关模式。

早在去年12月20日,在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新横琴口岸就具备了通关条件。但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开通,不出现任何差错,珠澳双方联合在旅检大厅开展连续4次的通关压力测试,旅检通道面临开通前的最后一次“极限挑战”。

8月12日上午,第4次测试紧张有序进行。这一次,300余名测试人员全员上阵,69道旅检通道全部打开。在随后的2个小时里,测试人员反复在旅检通道“出境”“入境”,项目技术团队紧盯着监测情况,并详细记录。“我们目前测试的就是极限人流量情况下对查验设备系统稳定性的评估。”项目技术人员兰鹏介绍道,“一旦旅检设备在运行中突发问题,极有可能造成人员的大面积滞留聚集。”技术团队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异常。经过极限测试后,69道不同类型的通道均运行平稳、通行顺畅,珠澳双方配合默契,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桥通澳展新颜

通过旅检通道,在澳门方一侧,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全新改造的莲花大桥,这是通往澳门的必经之路。莲花大桥的改造也属于横琴口岸项目建设的一部分。

为何旧貌换新颜?原来,莲花大桥横跨濠江,连接横琴和澳门。但原来的珠海侧出境匝道占地面积较大,曲线半径长,与澳门侧车辆查验场功能不匹配。建设者要做的,就是缩小大桥的曲线半径,这样一来,技能缩短通行时间,还能增加桥下空间利用率。

但这个“缩小”的历程,让建设者们费劲了心思。大桥的改造不能影响老口岸24小时正常通关,不能交通管制,而且近边检、海关检疫区,吊装空间严重受限……传统工艺显然遭遇“水土不服”,没有可借鉴的工程案例,项目总工黄俊带着平均年龄仅有27岁的技术团队“另起炉灶”。

“每到一个环节,我们就鼓励大家先设想、想象。”在这里,技术团队把“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用到了极致,在和设计团队的充分沟通下,大家把每一项施工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优化,配合施工组织、质量安全及成本控制,最终制定了60米极限半径弯桥顶推的施工方案。

60米极限半径弯桥顶推是什么概念?国内国外仅此一例。和传统的先施工两边、中间合拢的工艺不同,项目采用的顶推工艺,即在一侧新建一部分桥体,然后在顶堆支撑平台上,通过顶推装置向前推送,再建设一部分桥体,再向前“挪移”,以此类推,桥体如“贪吃蛇”般逐渐加长,最终推向连接处,实现全桥贯通。

为了保障数据精确、速度合理,项目研发应用了先进的差速顶推控制系统,施工现场,所有人各司其职,紧盯设备移位、多向千斤顶的调节控制、模拟施工中的箱梁和支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态,通过施工过程的位移、变形及应力监控结果和模拟分析结果,实时地调整偏差,保证了小曲率半径钢箱梁顶推施工质量和安全……

新技术迎来了新突破,项目有效避免了传统地搭设大量操作架作为临时支撑措施所需的大量时间、设备租赁费用以及高空防护,还大大提高了安装进度与精度,直接创效210万元。该技术也顺利通过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组成的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史,带给大陆与澳门两地人民特殊而又温暖的情感联系,珠海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的开通,也让这种联系变得更丰富、更紧密。在不久的未来,口岸客、货车查验亦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进一步为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人员往来和经贸活动提供便利,一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窦延文 通讯员 马可仁 韩凯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