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规范众筹求助少不了社会力量的支持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08-20 00:36
收录于专题:特评

“同学的家长生病了快来帮忙”“同事的孩子要动手术需要筹款”……相信你在朋友圈里肯定没少见过这样的转帖,不少朋友也曾经通过网络奉献爱心。

可这几年,围绕“众筹治病”发酵起来的社会争议话题也不少。有人家里条件不错,为博同情假扮贫苦;有人明明痊愈,剩下治病专项资金却想独自占有;更有甚者,随便编一个“故事会”式的凄惨故事,就来骗人爱心;前些日子,某众筹网站工作人员到医院“拉业务”,还要“吃回扣”,如此种种,暴露出众筹求助更深层次问题。这些乱象,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参与众筹求助越来越难,即便拿到救命钱,也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8月18日,水滴筹、爱心筹等个人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将个人单次通过众筹平台求助的资金上限定在了50万元。同时,自律倡议和公约还要求众筹平台审核发起人、求助人身份和相关情况,如发现虚假求助,平台应及时开通退款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这一系列的自律组合拳,有望把众筹求助拉回正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送到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家庭。

然而,要发挥众筹求助慈善救济的更大功效,光靠平台自律进行金额限制和严格审核还不够。只有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变个人求助者唱独角戏的状况,众筹求助才能成为社会慈善,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

患者及其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是脱贫攻坚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阻断因病致贫返贫,关键是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众筹平台求助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一个灵活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能够精准、快捷地解一时之难,减少因病导致极端贫困的情况。众筹平台上的求助信息,就是政府和社区民生工作的风向标,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关注。平台也应将求助信息及时反馈给求助人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或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这样既能够有效核查求助情况,也能够发动更多社会力量,为求助者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众筹,是我们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共建共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一直保有和传承的优良传统。政府要提供基本的、公平的社会保障服务,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医保等社会保险和其他政府帮扶可能难以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网的搭建中来,通过民间慈善和互助,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救济问题。

现在,各种互联网服务都在讲“下沉”,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众筹求助,也不应只飘在云端。众筹平台要真正成为一个“平台”,就需要吸纳更多接地气的社会组织参与到众筹求助的核查、发起、服务和监督中去。众筹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共治,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也是其未来业务的一大增长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慈善机构和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积极帮助众筹发起者,能够让众筹求助更规范、更专业,最终让众人的爱心,释放出更多更亮的光和热。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