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自然和历史研究者南兆旭成为第一位领到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的深圳市民。面对镜头,他笑得合不拢嘴:“我的一些绿色环保建议被采纳进了地图集的编印工作中。对比1997年版本,新版地图集的数据更权威、系统、准确,将成为世界地图籍的经典之作。”
南兆旭成为第一位领到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的深圳市民。
当天,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举行了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出版媒体通气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局长王爱朝,图集主创团队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杜清运,以及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深圳市易图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地图部、市民代表等共同见证了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的发布。
献礼特区,全方位展现建设成就
王爱朝介绍,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礼之作精心编制的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地图集,以“双区驱动”为思想主线,从经济、生态、社会、环境、文化、地理等多元视角全方位直观展示深圳特区建立40年来的辉煌成就,涵盖了深圳市相关专业领域及测绘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其历经3轮调研、2轮意见征集、3版内容设计和7稿打磨,耗时1年半,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直接体现。
新版地图集的专题图部分,通过深圳印象、创新发展、自然资源、人文社会和海洋城市等五个篇章,全面、综合、系统地记录和反映深圳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管理等各领域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在城区图部分,通过鹏城新貌篇章,对城市街区和特色片区进行地理画像和现状写真。
院士领衔,全国联动高质呈现
王爱朝说,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集全市之力打造,成立了市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的编纂委员会。这版综合性地图集,不仅涵盖传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涵盖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公园绿道等各类专题内容及海量数据。各部门密切配合,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最新专题数据累计100余项,征求和反馈书面意见超过500余条,为图集资料的权威性、专业性和现势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版地图集的编制得到了国内大批院士、专家的悉心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郭仁忠分别担任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武汉大学、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和深圳市易图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引入深圳本土设计团队深圳市感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与图集封面装帧设计。新版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中煤地西安地图制印有限公司承接制印,预计于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前后上市。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杜清运在回忆新版地图集编制工作时,难抑激动心情。他说,编制最关键的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封城76天。武汉大学一手抓战疫,一手确保编制进度,调集了数十位博士导师力量,率领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通过线上审定会等多种形式,克服重重困难,在大江南北、祖国各地联合攻坚,涌现了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秉承测绘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版地图集编制出版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确保了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到来之际完美呈现。
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问世后,专家学者对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家耀院士期许,其能够成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标杆地图集。郭仁忠院士表示,该图集将成为深圳展现、宣传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记录和见证改革发展的地图档案,服务公众和传播文化的窗口载体,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价值。
郭仁忠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多维创新,开国内绿色图集先河
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深圳在编制2020年版《深圳市地图集》的过程中,多维度创新,黑科技含量满满。
杜清运教授介绍,新版地图集特色鲜明,在内容和编排结构上较大地突破了传统范式,融入了“双区”建设的内涵和理念。比如,图集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两大经典篇章外,突出了创新发展篇,解码深圳“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基因”;在国内地图集中首次设置了海洋城市篇,阐述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作为城市地理本底的鹏城新貌篇,采用“主-次”结构,呈现街区空间格局和特色片区。
杜清运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副主任彭子凤介绍,新版地图集在数据涵盖上,创新性地利用了深圳市实景三维模型。这是国内首次生产的城市级大规模真三维数据成果。在地图符号设计上,融合了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表达手段,生动、活泼、清新、美观,增强了地图表达效果。在图集装帧设计上,融合了先锋、时尚和国际化等视觉传达元素,体现深圳设计之都的底蕴与实力。在图集阅读方式上,拓展了微信小程序功能,市民扫码即可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且线上地图动态更新。同时,该图集的印刷工艺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国内首部绿色印刷的精品地图集。
作为拥有第一本2020年版地图集的深圳市民,南兆旭表示,最新的《深圳市地图集》是他看过编得最完整、最形象、最认真、最细致的地图集,信息资料全面、详实,在绘制和印刷上也有着巨大进步,无疑国际地图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献给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最好的礼物。
市民扫码微信小程序可在线看“图”。
【读特新闻+】
深圳新版地图集用了那些黑科技?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出版的系列城市地图集(册),每一次都在推动地图学理论发展。
香港回归之际,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设计和编制的1997年版《深圳市地图集》,是我国第一本采用彩色地图电子出版系统进行设计、编制、编辑和生产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地图集,代表了数字化制图工艺的革新,获得第19届国际制图大会优秀作品奖(1999年,加拿大渥太华),在当时是创新超前、振奋人心的作品。
时隔23年,2020版《深圳市地图集》跳出地图学的传统技术和理论限制,以一本信息感、技术感满满的地图集编制工程为起点,为新时期地图学发展渗入更多新兴元素。
相比1997版地图集,新版地图集的编制运用了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测绘成果,一是夜光遥感影像,二是倾斜摄影MESH模型。
夜光遥感影像技术拍摄的大湾区夜景。
通过夜光遥感影像,直观地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情况和空间结构。
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多张照片组合+倾斜摄影MESH模型,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深圳的空间感和城市魅力。深圳是国内首个实现市域级全覆盖的实景三维模型生产的城市,而将如此先进的数据成果应用到了图集编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立体城市图幅,从福田CBD向南山方向的视角展现深圳的天际线、高楼林立;二是在特色片区的表达中,打破了传统正射影像图的展现形式,使用45°视角展现片区的建设现状,能表现出建筑的立面形态,立体感、冲击力更强。
倾斜摄影MESH模型技术绘制的深圳城市景观。
城区图组方面,新地图集也有着创新点和亮点:在编绘设计中,一是将建筑物的多层与高层建筑物进行面状色分色设计,在二维图中套合深圳高层建筑及地标性建筑物模型,使得图面清新有层次感,降低识图门槛,读图有参照物。二是对深圳山地采用了地貌晕渲法,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地表在一定光照条件下,通过明度变化来建立地貌的空间立体感。
编辑团队从数据的角度直面困难点,首先从各专业部门收集到的专业空间数据绝大部分是没有准确坐标、只有地址信息的,如高新技术企业、公共图书馆、应急避难场所等等,而利用地名地址库技术,使这些信息得以相对应匹配落在地图上,让所有信息都有了归属之处,充分保证了地图集的后续编制工作。
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了地图从纸质走向数字,从专业走向普适,走二维走向三维,让市民有更加直观、快捷的方式去理解城市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无所不知的地图,或者说“泛地图”已经引起了各行业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的利器。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