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脉·发现香港 082期|圣若瑟书院北座及西座:被浸润的读书时光
记者 李跃 统筹 张定平 摄影 成江
2023-10-09 08:49

书院,终归是个美好、神圣的所在。

巨型爱奥尼亚柱式、舍利安拿式山墙,

透过这样的名词,可以看出它的美观与坚固。

毫无疑问,它还将长久地保留下去。

但也可以肯定,那些被书院浸润的读书时光,

会比建筑本身保留得更长久。

圣若瑟书院(前称圣约瑟英文书院、圣约瑟书院、圣若瑟英文书院)北座及西座位于中环坚尼地道,分别建于1920年及1925年,是校内仅存的战前建筑物。1875年,喇沙修士会六名修士接办救主书院(创于1864年),将该校易名为圣若瑟书院,至1880年成为津贴学校。鉴于学生人数日增,学校于1870年迁往坚道,其后再于1881年迁往罗便臣道以北的己连拿利。校舍于1918年遭地震严重损毁,学校遂迁至坚尼地道现址,即德国会所旧址。圣若瑟书院北座于1920年启用,设有多个课室;西座则于1925年启用,内设教堂、礼堂和实验室。日占期间,曾被日军用作医院仓库。

圣若瑟书院北座楼高四层,两端各有一座塔楼,各层均有游廊。北座面向红棉路的外墙有两层高的巨型爱奥尼亚柱式;另一面面向校园内多用途球场,这一立面设有九个柱拱修筑而成的游廊,中间部分建有舍利安拿式山墙。西座亦是楼高四层,由实心墙筑成,墙上开设窗洞,顶部建有小塔。圣若瑟书院北座及西座于2000年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记者 李跃 统筹 张定平 摄影 成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