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举办专家学者研讨会,共议大湾区粤剧粤曲现状与前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文/图
2023-09-26 15:42

日前,第二届湾区粤剧节召开“大湾区粤剧粤曲的现状与前景——专家学者研讨会”,来自粤港澳的11位专家、学者、院团代表,围绕粤剧发展现状、人才培养、院团交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等相关问题建言献策,给出真知灼见。本届湾区粤剧节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广东粤剧促进会和深圳戏剧家协会指导,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新乐一邦曲艺社承办。

树立特色粤剧品牌 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明军首先向在场嘉宾介绍宝安的粤剧发展情况。他说,宝安是深圳的人口大区,也是产业大区,公共文化发展在全省也名列前茅。近年来,粤剧在宝安得到政府和民间不遗余力地推广,其中,在少儿粤剧方面培育许多小梅花经典,使粤剧文化蒸蒸日上,也让粤剧后继有人。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表示,粤剧发展历程就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它既在原有曲艺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也在各剧种融合之中博采众长。“粤剧的表现手法,需要结合现代的形式表现出来,吸引群众继续捧场。”

他认为,粤剧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期望通过粤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特色粤剧品牌,使粤剧文化艺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戏剧电影电视工作部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谭臻谈到,各地市均举办各具特色的粤剧文化活动,应加强省、市、区和行业协会联动,对接粤剧文化品牌项目,共同推动粤剧发展与传承。“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如湾区粤剧节这样的平台基础上,我们要把粤剧传统传承下去。”

广东粤剧推广协会主席叶幼琪表示,粤剧粤曲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见证,也是湾区人民的情感纽带,需要更多让粤港澳粤剧业内外相互交流,湾区粤剧节便是其中一例。

深圳市粤剧团副团长潘美蓉评价,湾区粤剧节从第一届举办到第二届,越办越好。她希望借湾区粤剧节的平台,讲宝安故事、唱粤剧故事,最终推动粤剧艺术走出国门、奔向世界。

培育粤剧“传承人” 实现创新性发展

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提出,必须推动粤剧体系创新,让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创造生机勃勃的新趋势。她建议,通过与学校结成馆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培育兴趣班,在学校培育粤剧“传承人”,使传统文化在新生代当中得到延续与发扬。

“粤剧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表达形式创新上继续下功夫。”她指出,粤剧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

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杨素贤说道,深圳有七十多家民营、民间的粤剧粤曲社,其中民间粤剧团8个,遍布宝安、光明、罗湖、南山、福田等区域,同时,深圳市以及各区举办精彩纷呈的粤剧文化品牌活动,如湾区粤剧节等,给予粤剧艺术更多的表演舞台和的发展平台。“深圳粤剧得到政府大力且有效的支持。”

她认为,民间的粤剧粤曲交流频繁,但政府的粤剧发展机制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模范香港设置相关的政策委员会和发展基金会,并为粤剧设立表演考级机制。

深圳市新乐一邦曲艺社社长黄强回应,新乐一邦曲社作为宝安本土培育成长的社会组织及粤剧民间团体,为传承粤剧新起点,现正尝试与广东粤剧院合作,在深圳宝安打造成立粤剧考级点及粤剧培训基地,希望能培育更多的粤剧艺术人才和粤剧艺术观众,让粤剧传承发展活化下去。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执行会长蔡劲笋则提议创新粤剧表现形式,将皮影戏融入粤剧戏曲,力求两项中华传统的表演艺术共同发展、焕发青春。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