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下午,全国科普日暨深圳科普月“知浪起 觉潮生 筑牢蓝色防线”特别活动在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圆满举行。活动由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举办。现场30多名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场活动特别邀请到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海洋预报员、高工庄晓珊老师与孩子们面对面,活动现场结合知识展板以及“知浪起 觉潮生 筑牢海洋防线”的主题讲座开展一场生动、有趣的海洋防灾减灾科普讲堂。
课堂上庄老师先以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畅游”了深圳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海洋生物们,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则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虽然海洋是美丽的,但同样令人敬畏,当它“发脾气”的时候,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在正式开讲前,庄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印象中的台风有哪个?让人意外的是,现场小朋友大声喊出了“山竹”,5年前的山竹曾重创了深圳,5年后的人们,连小朋友对它都记忆犹新,足见”山竹“当年的威力。那么,台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些琳琅满目的台风名字是怎么来命名的呢?以后还会有台风被命名为“山竹”吗?在庄老师的解答中,孩子们对台风的成因、等级、破坏程度以及有趣的命名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风暴潮呢?它分了哪些等级?风暴潮预警等级有几种颜色?灾害性海浪又是怎么回事?波高多少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对绝大多数船只构成威胁?遇到离岸流又该怎么办?经过学习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回答。
24小时坚守的海洋预报员的辛勤工作,使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尤其近几年来自海洋的灾害现象频发,更是让大家感知到背后海洋预报员们的忙碌身影。讲座的最后,孩子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庄老师以及她身边的海洋预报员同事们致敬,庄老师也再次语重心长地跟孩子们强调海洋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支持,希望孩子们未来也成为海洋的守护人,众志成城,一起加入保护海洋的行列。
活动的最后,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拼装出海洋中美丽的生物,一只只可爱的、惟妙惟肖的小海豚、小鲨鱼、小鲸鱼、小海龟、小海马们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并在各自小主人的构思下,被赋予了各自的色彩。致敬海洋,保护海洋,用小手呵护海洋,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小表情里,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我们感受到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筑梦深蓝、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继续走在爱海、护海的路上,无休。
读特+
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
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大型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在海洋历史、海洋绘画、航海图、古船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鼎力支持下,将深圳重要的海洋文化地标——蛇口邮轮母港301、H4突堤、观海长廊空间打造的国内标志性的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基地联合全国沿海重要城市、艺术馆和博物馆开展深度研学教育合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蔚蓝中国”系列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课程,致力于以海洋文化艺术为教育视角,从国防海洋、安全海洋、历史海洋等方面凝练海洋各领域知识,以艺术+教育+科技的教育模式,以趣味导学的教育理念向青少年普及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知识,增强青少年海洋文化意识,在爱海、知海、懂海的教育目标下,矢志在国家海洋发展新时代,为国家的海洋建设培养星星火种。
本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