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士在深展开精彩对话: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重大项目决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2023-09-25 07:18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9月24日,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展开了一场关于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科学人才的精彩对话。

三大科学家共话“人才之道”。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供图

“科学是有‘共同体’的,大家兴趣相同、目标一致,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方向,形成了学科的范式。这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圆桌对话中,3位院士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关心溢于言表。他们建议,青年科学家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要潜心研究,努力实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此外,好的科技奖励体系应该把有限的经费尽可能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兴趣驱动才能使科学家走得更远

在科学人才培养中,如何发掘“潜力股”?潘建伟认为,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兴趣驱动,这是组建队伍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作为老师要尊重青年人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引导青年人才增强跨领域研究的能力,为个人发展形成完备丰富的知识结构。

窦贤康提到,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研究,需要引入不同的评选机制。在鼓励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方面,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项目评选方式,注重顶尖科学家的推荐以及同行评审;在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研究项目方面,则需要让技术专家介入到项目评审中,选拔更多既能满足科学研究目标,又能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

“科学是顶级人才的竞争,科学家要把研究作为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才能走得更远,没有兴趣坚持不到最后。”窦贤康强调。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会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重大项目的决策。

将有限的经费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好的科学奖励体系应该是怎样的?窦贤康表示,虽然“钱”越多越好,但是多或少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怎么把有限的经费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其次,要让项目中真正做研究的人拥有自由支配经费的权力。

窦贤康则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青年科学家要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进一步助力中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

科学探索奖兼顾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在选聘用人、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如何改革和优化科学奖励的评审机制?作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潘建伟介绍称,“项目刚组建时就设立了明确的回避制度,科学家们都作出了郑重承诺,我们非常小心细致地讨论每个项目,也保证了评选的信誉和声望。”

韩启德也提到,科学探索奖之所以能够成功,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首先在专业素养上,不同的应用场景由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说了算,保证了评审的专业和权威。其次在道德素养上,科学探索奖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严格的回避制度,对“打招呼”现象实行零容忍,“‘科学共同体’不受外部干扰,从根本上保证了科学的评审和评价。”韩启德说。

窦贤康认为,科学探索奖通过加强国际评审,进一步提高了该奖项的国际化水平和功能性,这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原标题《三院士: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重大项目决策》)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