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看南粤“红棉”盛放,绽立德育人荣光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09-16 15:12

【编者按】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在第23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来临之际,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媒体推出“南粤军旅之约”专题报道,集中展现武警驻粤部队教学一线中,深耕射击、排爆、防化等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小切口”讲好强军兴军故事,在全社会持续推动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近日,记者跟随“南粤军旅之约”国防教育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广州的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和武警广东总队机动支队,感受根植南粤大地的“红棉”因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风采绽放新的荣光。有这样一群人,将军人的赤诚、奉献、严谨和奋进投注于教学科研战线,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中践行铿锵誓言,为年轻教员树立榜样,励新生学员莫忘初心。

据悉,素有“南粤警官熔炉”之称的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深化国防和军事改革,开设20个专业,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基层。其修编完成一部全军统编教材、42部武警部队统编训练教材、33部学院自编教材,打造“红讲台”等特色品牌。从这里走出的学员,成为敢啃硬骨头、擅打攻坚战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以身当先”的李华成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的新学员告诉记者,兵种训练系防化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教授李华成是名字响当当的“全军优秀教师”,谦虚、低调、不拔高,楷模在身边,让人有奔头。军龄38年、从教25年,李华成先后摘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评武警部队“学科拔尖人才”、 “军事训练大纲编修先进个人”。

铸就荣光,靠的是攀登者的专注、挑山工的恳实。做防化兵,李华成以身当先、勇往直前,在核生化等环境中“降魔除瘴”;站上讲台,他暗下许诺,要将注入血液的那股精神力量永远保留。以年均授课量500余课时名列教研室人均课时量前茅,且教学质量皆为“优秀”,他不负三尺讲台。在其带动下,教学团队2021年获评武警部队院校“为战抓教”先进典型,教研室涌现众多教不避难、战不畏险的骨干,防化教研室副主任沈同强便为其一。

李华成的手机里至今仍收藏着一条来自沈同强的教师节祝福短信:“您的课堂是我打开战场认知的地方,也是我发现梦想的地方。离开训练基地两年,我选择去边疆做一名特战队员,在训练最艰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您带着我们在烈日下一遍遍拉练的场景。”沈同强记得,李华成总会将阴凉的区域让给学员,他对细节一丝不苟,包括思量鞋带怎么系、如何进出场、洗消场距离边缘多少厘米等等。

“谢谢您当年的挑剔,让我如今的表现无可挑剔。”沈同强觉得,“回报师恩的最大努力,便是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在他的印象中,李华成非常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那年沈同强去藏地军区锻炼,心中有犹豫,是李华成教会他迎难而上。“回头想想,这段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不仅培养了服从意识、大局意识,心性也磨炼了不少。我很感激成长道路上有他指引。”沈同强表示。

在教学道路上,李华成不只引路,也持续探路。战场和部队是他的“源头活水”,许多在象牙塔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往往都能在火热的练兵一线找到答案。如果不熟悉部队、不了解战场、不掌握未来发展态势,如何培养军队所需人才,更谈何成为一名好教员?李华成认为,唯有走进基层部队、融入官兵生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实践,才能确保教学常行常思、常讲常新。

多年来,他坚持教学科研“一肩挑”,在承担国防科研任务、解决军队实际问题中对接战场、了解军队,又将这些基层调研案例导向课堂,耐心讲授技巧和方法,让学员们的理解与论证“冒着热气”。在一篇实地研究报告中,他阐述山地反恐作战的战法及应用,并以此作为部分理论依据,教导一批指挥员和专业技术示范人员。

长期致力于武警部队防化专业研究,李华成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规划课题、全军军事理论课题、军队装备理论研究课题、武警部队自主研发课题、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课题等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军队军事科学技术奖。“国家这几年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广东尤为明显。”李华成介绍,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坚持与高校共建、到单位授课,紧扣实战化教学需求。

“以快制胜”的梁启明

“快,才能夺得主动权。”在教研部共同科目教研室专业技术副教授梁启明看来,特战部队走在反恐一线,只有做到极速打击,恐怖分子方无抬头反击的机会。由梁启明参与总结的“绝对快、相对准”实战化快速射击训练成果,在全武警部队推广。

梁启明向媒体演示,如何左手将矿泉水瓶盖抛向空中,接着右手迅速拔枪、推枪上膛,击中一个个移动目标。“不符合实战的东西不要教,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方法,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这是梁启明的教学座右铭,也是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射击教学团队共同的目标追求。近年来,梁启明凭借优异成绩荣立二等功一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获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

“3分钟教你打好手枪,5分钟教你打好步枪。挑战极限,练到极致,达到极点。”梁启明提出的快反射击训练目标,要领简单清晰。“这是打仗的射击方式,按照战场作战要求,就要以快制胜、快得极致。”梁启明曾首创1-2-5射击模式,即打1发体现“绝对的快”,2发求命中,5发求致命。“出枪同步上膛,瞄准同步击发”是他总结的核心动作要点。经过训练,5发子弹的射击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2.6秒,实现射击理念从环数向发数的根本转变。

“还能不能更快?”梁启明渴望继续探索。于是,他颠覆性地提出“省略瞄准环节,抬枪就打相对准”的方法,可使5发子弹的射击时间压缩至0.94秒。理念转变源于实战需求。梁启明认为,以前的射击,要求打十环、打九环,更适用于射击比赛或射击运动,实际在作战过程中,打十环或九环、打在上半身或下半身,效果是一样的。看《铁道游击队》时,梁启明见演员持枪正着打得上、横着打得上、倒着也打得上,想着“也完全可以有如电影画面”。

为打通抽象理念现实路径,那时的梁启明经常手持着枪反复琢磨。经过3个月攻关,他与专家组建立起7-4-2快反射击训练体系,即7个基础动作、4个基本课目、2个实战检验课目。“这套训练体系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别的国家警察和军队达不到我们的速度,而我们经过训练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梁启明介绍,2019年4月,该训练体系下发武警部队,5月在全军推广,意味着我国轻武器射击训练形成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为现代轻武器射击制定新标准。

“击发时不破坏瞄准线,不习惯性猛扣,而是越到枪响越慢扣,保持心理稳定性,打中目标就成为可能。”这句教学用语,由梁启明五年躬行钻研而来。“练心比练枪更重要。泰然、淡然、安然,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完成任务。首要是自信心,其次是自控力。”他一直摸索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暗示和心理宣泄是他的两大法门。

主动心理暗示即学员要自信,训练认真、掌握核心,准保稳赢;被动心理暗示即教员积极引导射手。演示现场,他向学员发问,“你能不能打好?”“能!”“有没有信心?”“有!”学员反映,这种形式和“喊一喊、跺跺脚、甩甩手”的心理宣泄一样颇为奏效。他严苛要求学员练就过硬的战斗意志和能力,也不吝将射击技巧传授给每一位爱好者与“好苗子”。

梁启明每晚必追CCTV-7的《军事报道》。他要了解最新的训练动态、最新的战术思想和最新的训练模式。从24岁成为教员起,他就树立“不唯上、不唯书”的观念。当时,他严格按照各类教材沿袭的俯角射击和仰角射击数据去瞄准目标,却发现怎么也打不上。他开始明白,练战合一的实践才是“真把式”。他将不符合实战的训练视频集合,制作成反面案例教材。他所教授的理论、动作、要领,要自己确实能打得上,才喊学员打。他创新教学方法,研究23项器材申请国家专利,其中4项用于实际作战。

在梁启明心中,专业是崇高的、纯洁的,一万小时是专业的起步。每天早晨,他都会先打十分钟鼓,训练手部灵活性,然后各练几组手枪、步枪快速出枪和换枪动作,保证射击动作践行千次,28年如一日。由于从前射击时不准戴眼镜,枪油、烟渣溅入梁启明的眼睛导致病变。2014年,他进行白内障切除手术,如今其右眼视力只有0.4。他的手掌虎口处磨出厚厚老茧,这也是“枪王”人枪合一的有力勋章。

“以爆制暴”的汪海泉

“我们这个工作,干好了,默默无闻,干不好,惊天动地。”对于兵种训练系工兵教研室专业技术上校副教授汪海泉来说,一瞬很可能就是一生。拆弹排爆中“剪红线还是剪蓝线”这个问题,他常常面对,等同于时时都在做着一剪间的生死抉择。汪海泉担负废弃遗留爆炸危险品销毁和排除炮兵实弹射击未爆弹任务,仅2017年,他就排除12枚82迫击炮炮弹。

2014年,福建莆田某地发现不明爆炸物。但其非常规装置,而是由炮弹改装的触发型爆炸物,与剪“红蓝线”相比,难度更大、危险更高。当时军地反爆炸专业人才紧缺,汪海泉临危受命。通过经验观察,他判断,爆炸物经人为改装后情况复杂,稍有不慎随时触发。来不及半点犹豫,他走向自己的战场,动作庖丁解牛、表现沉稳淡定。

“这名教员有本事!”汪海泉一战成名。原来他不只是学院派,还是敢闯敢拼的实战派。上过汪海泉反爆炸课程的学员都知道,他的课程,结业分数只有零分和满分。“排爆只有100%的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一切归零。”汪海泉指出,“对于我们而言,机会永远只有一次,一脚即人间,一脚或地狱。”身披60多斤重的排爆服,他以排爆制服暴力,用生命保护生命。

汪海泉当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从事各类爆炸物、可疑物排除及教学工作。成为排爆领域佼佼者后,他有高薪转行的机会,却都婉言拒绝。汪海泉珍视这片向战而备、为战育人的天地。他边研练、边实战、边教学,并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真炸弹,少装药”的对抗排爆训练方法。他设计完善的模拟爆炸物识别训练室、反爆炸实验室等多个专修室,成为全国一线排爆骨干摔打历练的重要基地。

二十多年来,在汪海泉的悉心培养下,一大批专业排爆人才向部队输送,出色完成各类实战任务,其中3人荣获一等功、13人荣获二等功。2016年,汪海泉参加第七届国际反恐防爆技术研讨会,并代表中国军方进行专业演讲,还以中国代表队成员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排爆交流活动。他将实战经验转化为贴近实战的教学方法,主编武警部队统编教材3本,主编、参编学院自编教材3本、45本,发表专业学术文章60余篇。

如今,汪海泉有2项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项科研成果获武警部队级以上成果奖,获军队优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在教学岗位上,他荣立三等功2次、获评优秀教师5次,2020年参加武警部队教学能力比赛获得第二名,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二等奖。他还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所带教研室连续2年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

作为学科带头人,汪海泉完成的《反爆炸模拟训练箱》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创作的《反爆炸与抢险救援》网络课程获武警部队第五届教育技术成果评审三等奖;创作的《QFC-08式防爆驱散车操作与使用》电视教材,获武警部队第六届教育技术成果评审三等奖。在武警广东总队机动支队,他向媒体展示,如何以X射线检查仪对疑似爆炸物实行检查,并使用电动机械手转移爆炸物到指定位置,再通过排爆装备将其销毁处置,达到安全排爆的效果。

“检查是基础,识别是关键,处置是核心。”这是汪海泉传授专业排爆23年的心得。雨中,他统筹有度、指挥有当,因为于他而言,每一次模拟都是实战。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战,他把教与学看作是互为统一的整体,会逐级增加训练难度,以不断进阶的可行性为学员们增强信心,也培塑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的排爆精神。“任何人面对未知都有恐惧。学习就像跑步,跑吧,要跑到别人望尘莫及,做到极致。”汪海泉说道。

“以人为本”的罗鹏

“教育公平不只是让学员们能听到课,还要让学员们能听到一堂好课。这样,军队院校教育质量才有保障。”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分队指挥系参谋业务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教授罗鹏,是武警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因教学实绩突出,他曾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受评武警部队优秀教师,并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在罗鹏看来,教师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不在于课程时间长短,而在于课堂内容是否具备感染力,能否在下课铃响起后,还有一种声音、一个回忆让学员触动。罗鹏开授的《公文写作专题》深受学员好评。在学员眼里,这位亲切的老大哥不摆“老资格”,教学作风沉稳谦和、课堂内容动态更新,机关参谋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他这儿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4年,罗鹏加入广州国防教育讲师团,为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和内容持续学习。他紧盯参谋业务学科前沿,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并探索反哺课程。在三次军队院校改革浪潮中,他先后从甘肃、湖北转隶到广东;在摘得学术成果的进程中,他于军事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教辅资料10余部,主持和参与军队、武警部队及学院课题多项。

由文化教育到认知教育,罗鹏经历军事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变化。“学历教育和认知教育做了一个切割,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对象、课堂和教材的变化。”罗鹏表示,“认知教育对自己来说也是新课题,需要军队训练、备战打仗种种鲜活体验。”当他发现有所缺乏,便通过调研,向部队学习、向书本学习。“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在这块儿做得非常好,能够活用资源,让我们多渠道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他提到。

明年7月,罗鹏将离开挚爱的讲台。“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教书育人。过去的岁月里,备课几乎贯穿了我生活和工作的始终。这个职业、这身军装意味着,付出都是值得的。若部队院校有需要,我愿持续发挥余热、为战育人。”感怀加入人民军队再到回报部队培养的生涯历程,罗鹏完成了十二岁时应许父亲接过红色旗帜的遗愿。“我做到了。”他潸然泪下。

“别人有家财万贯,我有桃李三千,满足了。”初为教员时,他在冬天夜晚从兰州走到驻地,用时五小时四十分钟。从事武警人才培养工作,他全情倾注,无怨无悔四十载。“这是最大的幸福。我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做教师的良心。”罗鹏坚定的话语和眼神透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他没有忘记。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供图)

(原标题《走进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看南粤“红棉”盛放,绽立德育人荣光》)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